周五的一根大陰線,讓很多人一周的努力化為烏有。市場交投清淡,投資者情緒低落。中美貿易關系緩和的消息,似乎并沒有給市場注入太多動力。或許,市場早已經回歸到了經濟基本面。換句話說,市場從沒有背離經濟基本面。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1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1%,較10月份下滑0.5個百分點,是15年來的最低水平;同時,工業產值增長放緩至5.4%,是201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統計局說,雖然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是全年實現6.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沒有懸念。統計局的說法顯然沒能提振市場信心。
或許正是基于上述數據背景,當央行行長易綱說,中國經濟處于下行周期,需要相對寬松的貨幣條件,市場的注意力放在了“經濟處于下行周期”這一權威經濟部門鮮有如此表達的說法上,而不是“相對寬松的貨幣條件”上。這里也有另一種可能,市場認為貨幣政策的寬松程度對于經濟基本面改善的邊際效應在遞減。
那么,如何提振市場信心,從而扭轉投資者不甚樂觀的預期?有媒體刊文表示,提振市場信心的最優政策組合拳終會呈現。信哉斯言。時近年底,可以相信,改善經濟基本面從而提振市場信心的政策組合拳,不會讓市場等太久了。
當然,不管是什么樣的政策組合拳,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恐怕都會是主角。既然央行行長易綱已經有了前述說法,貨幣政策的進一步寬松自然可期。至于財政政策變得更積極,愈加沒有懸念。早在一個多月前,財政部長劉昆就明確表示,預計今年全年減稅降費規模超過1.3萬億元,“我們還在研究更大規模的減稅、更加明顯的降費措施”。現在整個市場都在盯著,新的減稅措施何時會出臺,力度究竟能有多大。有專家說,中國可以在2019年至2021年間減稅降費5.6萬億。另一位專家估計,明年減稅規模將達到1.5萬億。以財政部長劉昆的說法衡量,兩位專家的說法都不算離譜。
除了等待政策利好,投資者也需要一些定力,給自己打打氣,給自己一點兒信心。畢竟現在市場的估值不高,至少相對于下行空間,上行空間較大;處于下行周期的經濟基本面,也許隨時會出現反彈。(王亞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