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11月17日訊(記者 常軍平)一杯奶茶,一個創意畫布,茶飲行業的營銷戰爭正從昂貴的IP聯名轉向用戶創作的“邊角料”。
“昨天剛喝了‘線條小狗’,今天又來‘黃油小熊’?”社交媒體上,消費者對茶飲品牌頻繁聯名的吐槽聲不絕于耳。曾幾何時,聯名是茶飲行業的流量密碼,如今卻逐漸失去魔力。
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新茶飲聯名事件從2024年同期的149起驟降至72起,跌幅超過50%。曾經的“聯名鼻祖”喜茶,今年上半年甚至未推出任何聯名活動。
當昂貴的IP聯名失去性價比,茶飲品牌紛紛轉向一種更輕量、更可持續的營銷方式——把包裝邊角料變成創意工坊,讓每位顧客都成為自家設計師。

聯名退燒:茶飲營銷的理性回歸
曾幾何時,茶飲品牌幾乎月月有聯名,周周推新品。然而,2025年的茶飲行業卻悄然掀起一場 “去聯名化”浪潮。
頭部品牌集體收縮了聯名戰線。奈雪的茶聯名次數從2023年的29次降至2024年的23次,2025年進一步減少;茶百道也從2023年的24次聯名減少至2024年的12次。
聯名降溫的背后,是高昂的營銷成本與日漸萎縮的回報率。《哪吒之魔童鬧海》的IP授權費從500萬元飆升至900萬至1200萬元,漲幅高達80%。
庫迪咖啡與這一IP的合作,可能支付了高達900萬元的授權費。
除IP授權外,聯名還涉及周邊開發、營銷推廣等綜合成本。亞克力冰箱貼、金屬徽章等高品質周邊單價普遍在售價不低,而行業零售監測數據顯示,88%的聯名單品在上新7天后銷量即開始回落。
消費者對同質化聯名的不滿情緒也日益上升。社交媒體上,“昨天剛喝了‘線條小狗’,今天又來‘黃油小熊’”的吐槽屢見不鮮,折射出聯名營銷邊際效應遞減的行業困境。

“邊角料”革命:杯貼小創意,營銷大智慧
當重金投入的聯名活動不再劃算,茶飲品牌開始將目光轉向包裝的“邊角料”,發掘其中的營銷價值。
近期,喜茶全國上線的定制杯貼“DIY喜貼”功能悄然引爆社交平臺。在結算頁面,消費者可以進行靈感創作,隨手涂鴉、寫字、排版,下單后就能變成專屬杯貼。
這一看似簡單的功能,卻激發了用戶巨大的創作熱情。
在喜茶的杯貼上,有專門搞抽象的“高雅人士”,有繪制各種動漫IP的二次元愛好者,有在上面“搞商戰”的蜜雪冰城、瑞幸和一點點。
還有追星女孩手繪的偶像形象、歌詞和應援口號。
這種低成本的互動方式,反而成就了高參與度的營銷活動。喜茶這波“DIY喜貼”把喝奶茶變成了一場充滿情緒價值的自由創作,奶茶杯也從簡單的一杯飲品,變成了可收藏的“痛杯”。
事實上,茶飲品牌的“邊角料營銷”并非只有喜茶一家。蜜雪冰城的第六屆百變雪王杯創意大賽同樣如火如荼,網友們發揮創意,將雪王爆改成怪盜基德、羅小黑、HelloKitty等各種形象。
茉莉奶白則在小票上玩起了“小票劇場”,通過持續更新內容,吸引消費者追更。從七夕的“霸總皮膚”到萬圣節與Pingu的聯名解密活動,茉莉奶白讓小票變成了互動傳播的新載體。

戰略轉向:從流量搶奪到用戶共創
茶飲行業營銷策略的轉變,映射出整個行業從“流量思維”到“價值思維”的轉變。
面對增長瓶頸,頭部品牌紛紛調整策略。喜茶提出 “不做低價內卷,不玩數字游戲” ,暫停加盟申請并聚焦健康戰略;瑞幸則憑借供應鏈優勢將單杯成本控制在9元以內。
在營銷投入結構上,2025年上半年,7家上市新茶飲企業營銷總費用達34億元,但其中5家的營銷費用率同比出現下降,顯示出品牌正從 “不計成本的流量爭奪”轉向“追求效率的精耕細作”。
與此同時,品牌越來越重視自有IP的孵化與運營。霸王茶姬規劃在2025年開展超過15場自有IP營銷活動;蜜雪冰城計劃投入約3.6億元用于品牌建設與IP推廣,其中2.4億元專項用于“雪王”IP打造。
茶飲行業的營銷模式正從依賴外部流量的“借勢”轉向注重長期價值的“造勢”,構建不依賴短期流量的營銷體系。

情感紐帶:用戶共創的無限可能
從杯貼到杯身再到小票,茶飲品牌的“邊角料營銷”正在持續進化,展現出豐富的可能性。
柔性生產與定制化成為行業新趨勢。在杯貼定制領域,小批量定制起訂量可達5000件,支持72小時快速打樣。這種柔性生產能力,使得品牌可以快速響應市場變化,測試用戶偏好。
技術賦能也為杯貼營銷帶來新可能。部分高端定制已引入NFC芯片,掃碼即可查看咖啡豆溯源信息或品牌故事,技術轉化率提升28%。
這些創新趨勢,共同推動茶飲包裝從簡單的容器,升級為連接品牌與用戶的情感紐帶。從喜茶到霸王茶姬,頭部品牌通過杯身設計實現年均300%的用戶自發傳播率。
在茶飲行業告別野蠻生長、進入存量競爭的時代,喜茶們不再僅僅通過聯名制造短暫狂歡,而是通過與用戶共建品牌,構建持久的競爭力。一杯奶茶的價值,不僅在于其口味與品質,更在于它能否成為連接品牌與用戶的情感紐帶——這正是喜茶定制杯貼受到熱捧背后的深層邏輯,也是茶飲行業未來競爭的核心所在。
當消費者手握自己設計的杯貼,他們獲得的不僅是一杯奶茶,更是一份參與感和歸屬感。(本文圖片來源品牌官網及社交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