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產業興則經濟興,產業強則國家強。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強大支撐,是把握世界產業發展新趨勢的戰略之舉、關鍵之為,是開創廣東發展新局面的優勢所在、使命所在。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按照省委要求,立足職能定位,同題共答、同向發力,充分發揮全省四級人大、五級代表的優勢和作用,與政府擰成一股繩,推動各地各部門凝聚起推進廣東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強大合力。
廣東是全國經濟大省、制造業大省、科技創新大省,肩負著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產業發展高度重視,2023年4月,總書記親臨廣東視察期間,指出中國式現代化不能走脫實向虛的路子,必須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廣東要始終堅持以制造業立省,更加重視發展實體經濟,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廣東省委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作出“1310”具體部署,將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列為“十大新突破”之一,堅持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并舉,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并進,抓項目、建平臺、優環境并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邁出堅實步伐。
在廣東省委領導下,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把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作為履職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發揮人大職能作用,為廣東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有力制度保證和法治保障。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黃楚平(右二)調研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廣東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供圖)
01
強化政治擔當
突出助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重頭戲”
“‘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首次躍居全球百強創新集群榜首,成為全球第一大創新集群?!薄皬V東省登記在冊經營主體2000.19萬戶,較2024年末凈增95.31萬戶,增長5%,占全國1/10,經營主體總量穩居全國第一?!苯眨瑑蓜t新聞相繼發布,充分體現了廣東強勁的創新活力、市場活力,也印證了廣東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突出成效。
今年廣東“新春第一會”——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描繪了產業發展的美好藍圖,發出了加快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動員令,奮力在新的高度挺起廣東現代化建設的“產業脊梁”。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人大工作的使命所在、職責所系。廣東省委明確要求充分發揮人大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的作用,省人大常委會堅決扛起責任,把助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重中之重列入工作要點,明確圍繞增強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法治支撐力,制定法規8部、開展監督12項、作出決定2件,牽頭建立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工作機制,制定一攬子制度規則,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黃楚平牽頭抓總,班子成員分頭專題調研、專責推進,切實把全省四級人大、五級代表積極性都調動起來,形成上下聯動、齊心協力助推產業發展的工作格局。
02
強化立法保障
筑牢產業發展的制度“壓艙石”
“法治是產業治理的基本方式,通過法治來規范政府和市場的邊界,保護知識產權等各類產權,能夠最大限度激發創新活力,提升競爭公平性、商業便利性和市場活躍度,更好引導、推動、規范、保障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黃楚平表示。廣東堅持立法先行、制度護航,緊扣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法治需求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立法,形成符合廣東特點、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的法規制度。
制圖/李洪興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經濟活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也是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如今,“港車北上”“澳車北上”“人才簽注”等突破性政策不斷優化,在粵執業港澳專業人士超5500名,“港澳藥械通”實現大灣區內地九市全覆蓋,187項高頻政務服務事項實現“跨境通辦”……一張張亮眼的成績單,體現了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創新成果。
在制定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促進條例、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條例的基礎上,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專門編制實施大灣區專項立法計劃,就粵港澳居民關注度高、獲得感強的民生領域開展“小切口”立法,已制定促進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就業創業條例和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進口港澳藥品醫療器械管理條例,正在審議促進粵港澳氣象合作發展、大灣區內地九市軌道交通發展、大灣區海上搜尋救助合作等條例,不斷深化規則機制“軟聯通”。
制造業是廣東厚實的家當,工業規模約占全國1/8,擁有全部31個制造業大類,約160種工業產品產量居全國第一,培育出8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9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形成基礎雄厚、門類齊全、優勢突出的產業體系。廣東省人大常委會率先出臺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省級法規,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加快制定低空經濟發展條例,編制促進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發展“1+N+X”專項立法計劃,構建“前瞻、包容、審慎”的法規制度,解決新技術引發的傳統規則適配不足、風險邊界模糊等問題。
一架無人機搭載快件從珠海飛抵深圳蛇口集裝箱碼頭。(廣東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供圖)
廣東有著全國最長大陸海岸線,海域面積41.93萬平方千米,居全國第二,海洋經濟總量連續30年全國第一。省人大常委會制定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條例,推動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開展岸線保護與利用管理執法檢查,推動在法治軌道上建設美麗灣區。
新一輪產業科技革命帶來“技術+規則”的雙重競爭。廣東區域創新能力連續8年居全國首位,背后離不開法治保障科技創新“長期主義”。圍繞促進產業科技互促雙強,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制定科技創新條例,在全國率先規定省級財政科技專項資金投入基礎研究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等40多項制度措施,今年接續開展條例執法檢查,促進鼓勵創新的制度設計更好落地。在出臺人才發展條例的基礎上,制定全國首部技能人才發展條例,積極構建面向未來產業科技競爭的制度優勢。
法治化營商環境是廣東的“金字招牌”。圍繞育成現代企業強壯主體,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審議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促進條例,引導企業完善產權、組織、管理制度,加快建設更富活力、更具韌性、更有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現代企業。圍繞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制定全國首部政務服務數字化條例,深入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開展民營經濟促進法及涉企地方性法規集中清理,破除妨礙公平競爭與統一市場、不利于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制度性障礙。
03
強化聚智聚力
打好監督推動產業發展“組合拳”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深入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深入調研聽取群眾對產業發展的呼聲愿望,探索搭建人大協商平臺,寓支持于監督之中,努力凝聚起各方面推動產業發展的智慧和力量。
“完善首臺(套)等應用支持政策,讓更多‘AI+機器人’企業放開手腳實戰實操、走向市場、做大規?!薄皥猿肿吒叨嘶悄芑G色化融合發展路徑,實現傳統產業高端向新、數智賦能、綠色低碳、融合聚變”“實行‘管家式’人才服務,讓人才在廣東工作有干頭、事業有奔頭、生活有甜頭”……今年三季度,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黃楚平連續牽頭召開7場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專題會議,聚焦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傳統產業“三化”融合、產業科技創新、現代服務業、嶺南特色現代農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高素質人才引育等七大主題,共邀請25位國內經濟、科技界知名學者,23位全國及省人大代表,33家企業及行業協會等參會發言,政府相關部門逐一現場回應,搭建了在省委領導下,人大、政府、社會共同推動產業發展的有效平臺。每場會議都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央媒、省媒發布相關報道超1.05萬條,網絡閱讀量突破2550萬人次,全方位呈現廣東在智能新賽道、制造新活力、服務新范式、農業新圖景、科創新引擎、發展新沃土和人才新高地等方面成效,形成場內場外共話產業發展的火熱場景。
省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專題會議(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專場)在廣州召開。(廣東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供圖)
專題會議召開前,廣東省人大常委會負責同志領銜,成立7個專題調研小組,深入300多家企業和科研機構等實地走訪,通過問卷調查、數字人大征求意見等,摸實情、找短板、提對策,形成7份總報告和18份子報告,圍繞汽車、石化、鋼鐵等產業與企業、行業協會等深度訪談,形成9份產業調研報告報省委,不僅為開好專題會議做足準備,也為解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面臨的諸多現實問題打好基礎,推動在編制“十五五”規劃時前瞻布局好產業盤子。
專題會議不是終點,而是推動落實的新起點。每場會后都形成專項任務清單交政府部門研究處理并跟蹤督辦,會議有關情況及時向省委報告。綜合運用監督方式,圍繞振興鄉村產業、壯大文旅產業、促進產業綠色化低碳化、提升企業風險防范能力、發揮僑智僑力、維護市場環境等具體領域,扎實做好聽取專項工作報告、執法檢查等工作,擬于11月底開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專題詢問和滿意度測評,形成“分領域監督+綜合報告+專題詢問+滿意度測評”的監督閉環。
數智技術是人大監督提質增效的利器。打造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數智應用系統,集成“六大模塊、十七個產業”,實時了解、智能分析全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情況,對經濟運行、產業發展、科技創新、預算國資、重點項目等與產業發展密切相關領域,實現情況“一屏統攬”、研判“一鍵智達”的數字化監督場景。
04
強化代表履職
當好傾聽產業一線聲音“主力軍”
人大代表是打造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省域樣板的重要力量,在助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跋M舜蟠砜咐伟l展之責,爭做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者、‘百千萬工程’的推動者、增進民生福祉的踐行者。”廣東人大今年首次召開省人大代表工作會議,向全省13萬名各級人大代表發出倡議書。
持續擦亮代表主題活動品牌。按照“集中一個月、履職貫全年”安排,精心組織全省四級人大聯動、五級代表行動,圍繞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開展主題活動,在7月集中履職月期間省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帶頭回原選舉單位走訪企業,絕大部分人大代表參與活動,收集意見建議2906件,當月推動解決70.1%。141名在粵全國人大代表圍繞“十五五”發展開展調研,形成十多份高質量調研報告,示范帶動全省25897名代表開展調研1785場次,形成調研報告748份,為產業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破解“藥企上樓”困境,打通產業園區交通“腸梗阻”,促成一系列產業合作,搭建政企溝通平臺……深圳各級人大代表將助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履職主戰場,今年又新增了生命科學、低空經濟、合成生物等人大代表產業聯系點。這些駐點代表大多來自相關行業和產業,具有較高專業水平和行業代表性,能夠瞄準產業關鍵環節精準發力,為深圳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賦能。
人大代表在聯絡站外的大榕樹下接待村民。(廣東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供圖)
韶關新豐縣遙田鎮江下村,一輛滿載鮮雞蛋的貨車穩穩駛過嶄新的水泥路,駛向大灣區市場。不遠處,50萬羽蛋雞產業園內,工人們正忙碌地分揀著當日產出的雞蛋。在這個曾經產業薄弱的小鎮,“代表聯絡站夜燈常亮、專題議事會板凳常熱”已成新風景。通過推動化解土地矛盾、打通服務堵點、盤活沉睡資源等,遙田鎮人大和各級人大代表深度參與到產業項目的推進中。
如今,廣東各地已因地制宜在產業集聚度高、發展優勢明顯的區域建成206個人大代表產業聯絡站(點),省人大常委會直接聯系的站(點)有27個,定期組織代表開展政策宣講、走訪企業等工作,健全企業意見建議收集、梳理、交辦及反饋全鏈條工作機制,實現企業點單、代表助力、政府服務,推動跑出產業發展“加速度”。
人大履職深度賦能產業發展,彰顯了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實踐邏輯。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在省委領導下,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以高質量履職為廣東加快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記者手記
生產一部手機究竟需要多長時間?帶著這個問題,記者探訪了位于深圳的榮耀手機生產線。1000多種物料、100多道工序,通過高精度自動化制造設備運作,平均28.5秒便可下線一臺手機。這些手機更是搭載了榮耀自研的端側大模型,向著AI智能終端前沿賽道積極布局和搶跑。
視線轉向佛山南海——蒙娜麗莎陶瓷廠區內,全球首條氨氫零碳燃燒技術示范量產線安靜地運行。該量產線以100%純氨為燃料,實現了生產全程零碳排放,年減碳量達5200噸,將建筑陶瓷這一傳統高耗能產業的綠色轉型推向一個全新高度。
這兩個相隔不遠的工廠,恰似廣東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生動注腳——傳統產業脫胎換骨、新興產業拔節生長、未來產業破土而出,廣東高質量發展大會描繪的美好藍圖正一步步變為壯美實景。
當法治的“基石”筑牢,產業的“藤蔓”才能更茁壯地生長。廣東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扎實推進的背后,離不開全省四級人大、五級代表的合力助推、創新探索。
今年以來,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將助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重中之重,全方位加強法治保障,瞄準關鍵產業加強立法供給、建立一攬子工作機制、專門作出決定、深入調查研究、召開系列專題會議、開展專題詢問與滿意度測評、發出代表倡議書、指導市縣鎮人大上下聯動……一系列創新“組合拳”精準發力,有效對接產業一線的法治需求,匯聚起全省人民共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智慧與力量。
在廣東這片改革開放熱土上,政策的精準托舉、法治的引導護航、企業的創新活力與工匠的實干精神交織共生,正有力推動“制造大省”加速向“智造強省”華麗蝶變。
(轉載應當完整、準確,并注明來源和作者信息)
記者:姬淼森、李小健
編校:王 嶺
責編:張鈺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