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企業智平方愛寶系列機器人由VLA大模型驅動,能夠實現感知、理解、決策與執行的高度協同。受訪企業供圖
深圳新聞網2025年10月11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陳震霖)近日,南山區在“X-Day”西麗湖路演社的AI項目專場上集中發布總規模30億元的“AI基金群”,3支基金將為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技術路徑的AI企業提供全鏈條、全周期的金融支持。這一“資本矩陣”的落地,正是對不久前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的積極響應,也為南山區在“AI+”時代的突破提供了更堅實的抓手。
自2023年以來,南山區圍繞人工智能持續出臺多項政策,從面向全域全時的應用實施方案到“AI10條”,從數據要素改革到公共數據授權規則,算力網絡、數據治理、人才與資本同向發力,形成了政企同頻、機制成勢的發展格局。在這一背景下,南山正從“互聯網+”走向“AI+”,以更主動的姿態,邁入新一輪技術周期的前列。
轉型進行時:
南山產業的主動求變
10年前,當“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時,南山區逐漸成為這場數字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也成長為互聯網產業發展的重鎮。在這里,騰訊、大疆、順豐、金蝶、迅雷、微眾銀行等互聯網企業密集分布,從科興、訊美到深圳灣科技生態園,企業帶狀集聚,產業根系共生。如今,在由218家上市企業、550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構成的企業方陣中,互聯網企業活力奔涌,共同構成南山“根系共生、養分循環、適地生長”的創新荔林。
然而,技術的進化遠超預期。“我們最開始以為人工智能是互聯網10年不遇的機會,但越想越覺得,這是幾百年不遇、可類比發明電的工業革命機遇。”南山產業界對這場變革的理解,冷靜且清醒,直指本質。
這種“工程師式”的警覺——對技術邊界的敏感、對變量的敬畏——已成為南山區企業家的共同底色。騰訊AI Lab早在2018年就將自然語言處理列為核心方向,中興通訊2021年推出uSmartNet將AI融入5G網絡運維,云天勵飛2023年發布DeepEdge10邊端大模型推理芯片。頭部企業的主動轉型,為南山的AI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與此同時,一批AI原生企業在南山區快速崛起。在云科技大廈的“模力營”AI生態社區,已經吸引超500家企業申報,近100家企業正在排隊、102家企業完成入駐,近40家企業在辦理手續。
在南山區,元始智能另辟蹊徑,發起RWKV路線挑戰主流的Transformer架構,以更低算力成本支撐長文本處理;新旦智能聚焦復雜推理與低算力部署,其AI智能體已幫助某量化基金從行業20名躍升至收益榜TOP2;追一科技專注企業級場景,推出覆蓋服務、營銷、運營的領域大模型;元象科技則將“3D+AGI”做深做透,打造端云協同的內容引擎。
“大家都明白,這一次顛覆自己的不是對手,而是秩序本身。”一位業內人士的觀察,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南山區企業面對AI浪潮時的緊迫感與行動力。從互聯網巨頭的主動求變,到AI新銳的破局創新,南山區正在完成一次產業格局的深度重組。
政企同頻、體系成勢:
南山AI生態加速度
如果說企業是創新的主體,那么政府就是生態的營造者。近兩年,“大模型”“算力”“智能體”等本屬于技術領域的詞匯,頻繁成為南山的政策話語。“以前是追在企業后頭跑,現在是要跑在產業變革前頭。”一位南山區科創部門工作人員的話,折射出政府角色的深刻轉變。這是一個新的“協同進化”時刻。
正如互聯網專家凱文·凱利所言,“當答案觸手可得,治理與選擇本身就是生產力。”短短兩年多時間里,南山有關人工智能的政策越來越密集。2023年10月,《南山區加快人工智能全域全時創新應用實施方案》印發;2024年3月,《南山區促進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項扶持措施》(“AI10條”)出臺,隨后“揭榜掛帥”等支持機制公布,單項最高資助800萬元。
算力是AI發展的基礎設施。南山區已建、在建智能算力約7300 PFlops,四大樞紐節點——鵬城實驗室、百旺信、博大、前海深港——構成主干網絡,17個數據中心分布在高校與園區周邊,形成“遠近結合、冗余并行”的算力格局。同時,南山區還探索與克拉瑪依對接“算力飛地”,拓展算力供給渠道。
數據要素的釋放同樣重要。《關于發揮數據要素作用賦能南山區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1+2+3+X“總體框架,《南山區公共數據授權運營管理暫行辦法》建立專班推進,讓數據真正成為生產要素參與價值創造。目前,南山深度合成算法備案400項,占全市比例近七成,通用大模型備案20項,占全市比例超五成。
人才政策更是不遺余力。圍繞人工智能與具身智能,南山區推出“六個一”行動:對重點產業青年骨干分檔發放最高60萬元個人補貼;推出超5萬平方米創新研發空間,給予入駐團隊最高2年免租;面向具有引領作用的青年領航團隊,最高給予總價值2000萬元的綜合支持。在資本端,5億元戰略直投專項基金允許100%投資虧損,真投早投硬科技,打通種子、天使、創投、并購、產投的全周期融資鏈條。
“模力營”的實踐尤其值得關注。這個AI生態社區不僅提供拎包入駐、兩年免租的硬件支持,還配套“算力、語料、合規、開源、硬件、場景、資本”七大公共服務平臺。這種“孵化工程化”的思路,讓創業者能夠專注于技術創新和產品打磨。
“我們已經比別人快了5年的時間開始這個事情。”入駐“模力營”的追夢每刻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成功打造全球首個多模態交互3D大模型。其產品負責人蔣磊告訴記者,在南山區,他們有更大更可靠的資源開展技術創新與迭代。
“我們團隊的夢想是在南山區實現AGI(通用人工智能)。”蔣磊自信地說道,追夢每刻科技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路徑:從3D世界切入,先教會AI“看懂”真實世界。他們認為,真正強大的AI,必須能理解物理空間,因此率先從三維資產生成做起。
目前,其自主研發的“Neural4D”模型已進化至2.5代,單模型表征突破百萬tokens,推理成本降至每次僅約0.5元,性能遠超行業平均,技術效率達業內領先水準。值得一提的是,其開源版本登上Hugging Face社區3D建模熱榜首位,業內媒體以“刷新3D建模趨勢榜”進行報道,凸顯其效率與質量優勢。
場景驅動創新:
AI應用的南山實踐
技術的價值最終要在應用中體現。在南山區,AI正從實驗室走向千行百業,形成了醫療、交通、物流、金融等多個垂直領域的落地場景。
醫療健康領域,南山醫院急診中心已實現院前院內數據聯動。裝有5G模塊的救護車可在抵達前15分鐘將患者畫面、生命體征、用藥記錄實時回傳,讓醫護人員提前做好準備。邁瑞的“瑞智重癥決策輔助系統”將呼吸機、血濾機等多設備數據匯成動態趨勢圖,并智能檢索相似病例的處置方案,輔助醫生決策。
自動駕駛正從測試走向運營。小馬智行、百度“蘿卜快跑“、安途智行在南山核心路段開展示范運營,累計服務訂單超過50萬單。全區自動駕駛開放道路總里程達169.56公里,約占全市10.8%,成為自動駕駛技術迭代的重要試驗場。
物流領域的智能化同樣深入。順豐科技將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與運籌優化融入分揀線與調度系統,用戶端直接感受到的是更穩定的到達時間和更少的配送異常。在智能終端方面,時空壺AI翻譯耳機將同傳能力落到穿戴形態,滿足跨語言溝通的高頻需求。
近來,一款可視化AI+工具在建筑設計領域受到歡迎——AIRI Lab,這是由來自南山區的建筑師與算法團隊共同創立,定位“為建筑、室內、景觀與城市設計服務”的垂直AI工具。用戶可用文本或草圖生成多版意象圖,并對窗洞、立面材質、綠化布局與光照等進行局部重繪,最終一鍵放大用于提案,把“靈感到可討論畫面”的時間從數天壓縮到數分鐘。
這些“可感知的體驗”背后,是南山區完整的產業支撐體系。根據規劃,深圳“十大人工智能集聚區”中有3個位于南山區:西麗—石巖人工智能集聚區以南山智園、鵬城實驗室為支撐;深圳灣人工智能集聚區打造市場化集聚高地;前海灣人工智能集聚區面向港澳與海外構建國際化平臺。三大集聚區相互呼應,形成了“研發—轉化—應用”的完整鏈條。
在南山區近期召開的“十五五”規劃務虛會上,人工智能話題被多次提及。與會各方指出,人類社會正從信息化走向智能化:在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信息化之后,“智能化時代”已經開啟——抓得住,便能重塑競爭力;抓不住,就可能錯失歷史窗口期。
正如南山區幾家大模型技術公司的名字——元象、追一、元始、新旦——構成了一個隱喻:在這片創新的熱土上,一個新的技術時代已經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