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上,當飾演李承恩的演員彭慶華身著高度還原游戲的服飾,手執長槍與飾演女主角小七的演員李嘉宜驚艷出場時,全場沸騰。隨后一曲慷慨激昂的粵曲《戰八方》,生動詮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豪邁之氣。
10月4日晚,深圳保利劇院,深圳原創首部跨界融合新粵劇《決戰之燎原》上演了這超燃的一幕。它將網游的熱血敘事與傳統戲曲的表演美學相融,再加上科技感滿滿的舞臺呈現突破,為觀眾帶來了兼具經典底蘊與時代新意的觀演體驗,再度刷新人們對深圳文化跨界創新的想象。
不止《決戰之燎原》,事實上,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出圈的深圳原創文藝作品迎來“井噴”現象,令人目不暇接。深圳原創中國首部沉浸式肢體劇《交易人生》給觀眾帶來極致體驗,票務銷售持續火爆;“城市民謠”吟唱都市人的心靈故事,收獲無數共鳴;作為金鐘獎作品,《我的祖國》與《燈塔》讓人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力量;在“春繭”體育館舉行的“聽見中國聽見你”中國原創音樂盛典,為“愛樂之城”深圳增添了新的注腳……這些新的深圳文化IP,其影響力正在線上線下呈“燎原”之勢。
那么,為什么是深圳?這個金秋時節,深圳除了“收獲”一批令人矚目的文化新地標,為什么還能“收獲”一批火爆出圈的文藝力作?這座以經濟與科技發達而聞名的年輕城市,為什么能夠在文藝創作領域展現如此蓬勃的爆發力與驚人的成熟度?
“雙螺旋”驅動及“精準滴灌式”扶持
這些作品成功“出圈”,背后是一片文化創新發展的“熱帶雨林”,是深圳擁有的獨特的文化生態和創新特質。具體地說,是城市創新基因、政策前瞻布局、市場活力涌動、人才精準匯聚等要素同頻共振的必然結果。
改革創新是深圳的根和魂。深圳是一座平均年齡僅32.5歲的城市,年輕、開放、創新是深圳特有的城市基因,天然具有打破陳規與思維桎梏的遠見與勇氣,對新鮮事物有更高的接納度。尤其是,作為一座高科技之城,其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為文藝表達提供了全新的工具與語言。
《決戰之燎原》運用多媒體投影技術營造中式水墨美學場景,通過武俠風音效設計增強沉浸體驗,讓傳統粵劇在科技加持下呈現“新古典武俠美學”,實現技術與劇情、唱腔、武打深度融合。《交易人生》依托明華輪的物理空間量身定制劇情,將輪船艙室轉化為戲劇場景,其沉浸式體驗與城市的虛擬現實產業相呼應。“吾城吾歌”歌匯采用“線上首播+線下惠民”的傳播模式,借助數字平臺讓城市民謠突破地域限制……在這里,人們不僅看到了藝術創作不受傳統束縛,敢于打破邊界的“深圳創意”,更聽到了一場科技與文化的“交響”,或者說,這是一種“雙螺旋”驅動模式:科技為文化注入顛覆性的表現力,文化則為科技找到最具溫度與感染力的應用場景,二者相互賦能,共同進化。
深圳堅持把文化繁榮發展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為文藝創作營造了一個發達的“生態系統”。尤其是近年來,深圳以先行示范的擔當,將廣東省委省政府文化強省藍圖轉化為扎實“施工圖”——用制度創新激活文化創造力,用產業融合鍛造文化競爭力,用人文滋養提升文化感召力,讓文化不僅成為城市發展的“軟實力”,更成為驅動深圳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
為確保優秀文藝創作得到政策、資金、人才的全方位助力,深圳充分發揮各項扶持保障機制作用。比如,現象級的深圳原創舞劇《詠春》在立項之初,便得到了深圳市委宣傳部和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的高度重視,并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廣東省文藝精品(文藝人才)專項扶持資金與深圳市宣傳文化基金的共同資助。深圳原創首部跨界融合新粵劇《決戰之燎原》由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出品,深圳市粵劇團制作演出;深圳原創中國首部沉浸式肢體劇《交易人生》是深圳市委宣傳部支持打造的新的城市文化名片,也是深圳建設“國際演藝之都”的一次重要實踐。深圳交響樂團多部作品的成功,同樣離不開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長期的創作組織與支持。
好鋼花在刀刃上,深圳對重點選題、原創項目、優秀團隊的這種“精準滴灌式”扶持,既尊重文藝創作的自身規律,也為優秀作品的破繭而出提供了強勁的助推力。
充沛的市場競爭力與內生動力
作為一座建立在市場化法則之上的城市,市場化是解答深圳文藝精品何以頻頻出圈的一個密碼。
一方面,從深圳音樂廳、保利劇院等高端場館到各類小劇場乃至商業綜合體中的演藝新空間,深圳形成了層次豐富的演藝生態。即將過去的這個國慶黃金周,藏身于深圳南山華僑城商圈的華生活館“爪馬世界”劇場的沉浸式劇目,萬象天地劇場里的互動式交友專場等,讓很多人流連忘返。遍布深圳商圈、山海間的演藝新空間,正托舉起“新大眾文藝”的鮮活形態,重新定義城市的文化溫度與文旅魅力。
另一方面,依托“政府保障+社會資本+文化企業”協同機制,通過機制體制創新,堅持市場化運營,深圳出品的原創文藝品牌獲得了充沛的市場競爭力與內生動力。比如,作為新時代深圳文藝的“攀峰”之作,深圳原創舞劇《詠春》在海外落地運作上,按照市場化機制開展商業化演出,改變了中國舞劇作品傳統的文化交流方式,展現了中國舞劇的高質量發展水平。
這樣的市場感召力,在最近出品的爆款身上也展露無遺。《決戰之燎原》購票觀眾中年輕群體占比過半,覆蓋全國20余省市及港澳地區,并登頂貓眼戲曲藝術熱銷榜首位。這個假期,不少上海人專門坐飛機來深圳,只為看一場戲劇演出,那就是《交易人生》。據悉,《交易人生》開票后短短數天,國慶中秋期間的門票幾乎全部售罄。其中,有40%購票者是上海地區觀眾。
人才是第一資源。深圳不僅吸納了海量的高科技人才,近些年來,在文藝創作領域,也逐漸形成了人才聚集效應。《詠春》名家云集,《決戰之燎原》中兩大主角均由“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擔綱,《交易人生》由享譽全球的壁虎劇團聯合創始人、藝術總監阿米特·拉哈弗親自執導并攜手國際頂尖舞美、作曲、服裝團隊精雕細琢而成……這些,都是深圳引入一流文藝創作力量的明證。
頂級文藝作品成建制出產,無疑會增強深圳對優秀文藝人才的吸引力。而隨著更多文藝領域青年人才不斷涌入,也將為深圳的文藝創新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機,形成正向循環。
為一座追求卓越的城市,鑄就與之匹配的文化靈魂
國慶前后集中亮相的深圳文藝精品,如同多棱鏡般折射出這座城市的文化特質。移民城市的包容基因、政策體系的精準扶持、市場機制的創新活力等,共同構成了文藝創新的“深圳密碼”,在不同維度上為人們提供了深刻的啟示。
其一,深圳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證明,“經濟”與“文化”并非對立敘事,深圳不僅僅是經濟高地,也是文化潤澤之地。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本土與全球的對話等,這些作品展現的創新高度,正在以文化的名義,提升深圳的城市能見度與美譽度。
其二,這些出圈的文藝新品牌,共同勾勒出深圳在文化賽道上的獨特探索路徑。《交易人生》創作靈感源于歌德的《浮士德》和果戈里的《外套》,從內容到表現方式都有濃郁的國際化色彩;《決戰之燎原》向歷史的土層開掘,讓人看到了傳統藝術在當代繼續生長的生命力,看到了深圳對于文化吐故納新的胸襟與姿態;“吾城吾歌”吟唱的是新移民的鄉愁、奮斗與身份認同……它們的路徑不同,其精神內核無不緊扣“都市性”與“現代性”,告訴人們,文化的生命力在于開放且開闊的視野,在于與時代的同頻共振,在于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在于對普通人真情實感的真誠表達。
其三,它意味著深圳發展進入“文化自覺”的新階段。文化是現代城市發展的生命活力,也是解決工業化以來的城市化浪潮中城市雷同、千城同面問題的根本所在。深圳用一個個文化IP,用一個個與城市命運、個體生命緊密相連的“我們的故事”,告訴外界“深圳是誰”、“深圳為什么”,并試圖回答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如何為一座追求卓越的城市,鑄就與之匹配的文化靈魂。
就像音樂之于維也納,電影之于好萊塢,這些火爆“出圈”的作品,為深圳構建了充滿活力與想象的文化身份,成為深圳日益鮮明的人文標識。它們正列隊而出、接受時代的檢閱,通過它們,人們看到了一個創意無限、活力無限的文化深圳。從改革開放的“經濟試驗田”,到今日在文化領域奮力構建的“創新高原”,深圳正在完成現代化進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城市人文IP從深圳出發,走向更遼闊的世界,走向更多人的內心。(記者 李躍 劉莎莎 尹春芳 張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