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忱歡迎廣大優秀學子、有志青年前來廣東實現人生夢、見證中國夢。”
今年2月,廣東吹響引才聚才集結號——宣布實施“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短短半年,已有超100萬高校畢業生留粵來粵就業創業,提前完成全年目標。
人才,始終是廣東最旺盛的生命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近年來,廣東以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為總抓手,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以實際行動廣聚英才,以真情實意禮遇人才,厚植“視人才如珍寶”的良好氛圍,成為各類人才創新創造、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熱土,充分彰顯經濟大省挑大梁的責任擔當。
高標準推進大灣區人才高地建設
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堅持把人才工作放在全省工作大局突出位置來抓,省委書記擔任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全面系統謀劃人才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工作舉措。
高規格召開省委人才工作會議,印發年度重點任務清單,開展人才高地建設“百日行動”“攻堅行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建立粵港、粵澳人才合作協調機制,簽訂人才合作框架協議,印發實施人才合作重點項目清單,聯合港澳舉辦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大灣區博士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大灣區科學論壇。發揮人才高地輻射帶動作用,深入實施“揚帆計劃”“啟航計劃”,引導人才向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
大力實施“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
新春開工第一天,廣東在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推出“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拿出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和崗位,吸納100萬高校畢業生留粵來粵就業創業,夯實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人才基座、人才底座。
3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和廣東省委、省政府,在廣州聯合舉辦2025年全國城市聯合招聘高校畢業生春季專場活動啟動儀式暨“百萬英才匯南粵”春季大型綜合招聘會,吸引1000多所高校近12萬學生,被稱為“史上最強春招”。
4月,教育部和廣東省委、省政府聯合舉辦“N城聯動”春季招聘活動,先后走進上海、北京、杭州、武漢等8個重點城市,共吸引超1500校次、14萬名畢業生踴躍參與。與此同時,全省各地圍繞新興產業、制造業、教育、醫療和“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等專題領域的招聘活動陸續開展。
截至目前,全省已舉辦4000多場招聘活動,從大型綜合招聘會到地市聯動、專題推介,高頻次、廣覆蓋釋放出廣東渴求人才的強烈信號。
汕頭以承辦“百萬英才匯南粵”2025年N城聯動春季招聘活動(西安站)為契機,以騰訊、比亞迪等頭部企業領銜招聘集中展示廣東前沿產業優勢,以“一站式”服務提高人才和企業體驗感與獲得感,累計吸引入場求職人才1.2萬多人。
惠州突出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建設人才支撐迫切需求,舉辦“大灣區·惠州行”等系列招聘活動,快速匯聚了建筑、文旅等一批創新創業團隊及青年人才,同步加快推動民宿培訓基地、本土院校與國內、港澳知名高校建立長效合作育人機制。
湛江依托豐富的海洋資源稟賦,聚焦臨港經濟主戰場,重點發揮規模超千億的綠色石化和海洋經濟產業的就業吸納效能,深入挖掘和發動涉海企業就業崗位5900多個,累計舉辦“百萬英才匯南粵”專場招聘活動100多場次,形成“產業引才、崗位留才”的良性循環。
潮州精心組織“潮涌韓江·廣濟英才”系列活動,系統構建從高中畢業升學到大學畢業就業的全程跟蹤聯系服務體系,2025年發動近百家企事業單位組團到省內外20座城市舉辦27場引才宣講會和供需見面會,為高校畢業生等各類人才發放生活補貼和租房補貼超2000萬元,達成就業意向1.04萬人,同比增加58%。
加快引育急需緊缺人才
近年來,廣東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聚焦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升級需求,統籌推進高層次人才、技能人才和青年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工作,著力打造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優化、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為廣東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落實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分平臺分賽道實施“珠江人才計劃”,深入實施“廣東特支計劃”,分層次、有重點支持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實施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4名個人和3個團隊上榜首批“國家工程師獎”。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和使用,強化政策、資金、資源傾斜支持,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技任務中挑大梁、當主角。
廣東擁有31個制造業大類、9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實現高質量發展,急需大批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廣東出臺了“廣東技工”工程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推動技工教育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不斷暢通技能人才發展通道。目前,全省技能人才總量達2093萬,其中高技能人才768萬,為廣東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今年,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發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廣東先后出臺《廣東省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廣東省深化產教評技能生態鏈建設實施辦法(試行)》等政策,聚焦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發展,打造產業、教學、評價銜接融通的技能生態鏈,為優秀人才提供職業發展全周期服務。
8月29日發布的《廣東省加快擴大工業有效投資實施方案(2025—2027年)》明確提出,省市有關人才政策重點向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新賽道領域傾斜,支持企業精準靶向引進培育一批高精尖缺人才,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與此同時,廣東各地立足本地實際,多措并舉做好引育留用大文章,全力打造人才發展新高地,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廣州圍繞“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深入實施重點產業人才開發培育工程,聚焦生物醫藥、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智能傳感器等11條細分賽道,集中資源力量加大重點細分產業人才隊伍全鏈條開發,打造細分領域產業人才“單項冠軍”,推動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產才互促。
深圳實施全球人才匯聚項目、引進特聘人才項目和高層次人才培養支持項目,不唯地域、不問出身、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不遺余力引進、培養和服務各類人才,系統性構建事業無憂、往來無憂、安居無憂、生活無憂、申辦無憂人才發展環境,持續擦亮“深愛人才,圳等你來”的城市品牌。
韶關緊緊圍繞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韶關數據中心集群建設,制定實施“大數據產業人才振興計劃”,促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全力打造大數據產業人才集聚區。
東莞扎實推進“技能人才之都”建設,聚焦數字化、人工智能等重點產業,常態化、精準化、組團式招引關鍵領域高技能人才,將技能人才評價權下放768家重點企業,推動高技能人才增加至68.38萬,占全市技能人才比例提升至39.45%,有效暢通重點產業與高端人才的互聚互促循環。
著力營造潛心鉆研的良好環境
廣東積極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松綁,完善人才管理、評價、流動等制度,大力營造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社會環境。開展科研經費使用“負面清單+包干制”試點,建立人才編制周轉池,落實科教界“帽子”治理工作,推動人才分類評價改革,落實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認定工作,充分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為吸引天下英才來粵就業創業,廣東匯集五“有”三“好”政策包(就業有補貼、創業有扶持、創新有資助、求職有住所、落戶有補助,博士后福利好、急需緊缺人才待遇好、高層次人才服務好),拿出誠意滿滿的激勵政策,用“真金白銀”和貼心服務向人才拋出“橄欖枝”,為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厚植人才發展“沃土”。
珠海出臺新來珠青年人才首年租金免費的“一免兩減”住房保障政策,同時提供最高200平方米的精裝修“1元創業空間”,最高5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以及最高1億元的創新創業團隊支持。2024年,珠海獲評全國人才友好型城市。
梅州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深入實施“青梅計劃”,常態化開展“青年人才梅州行”“返鄉大學生暑假基層行”活動,為求職人員提供最長30天“免費住宿”,投入1億多元建成人才公寓820多套(間),吸引和集聚更多優秀青年人才來梅就業創業。
中山投入50億元實施“中山英才計劃”,注冊成立10億元人才雙創基金。針對不同層次人才需求,推出分層分類支持措施,提供每個家庭最高720萬元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5年5000套人才房保障、專家特診醫療綠色通道等政策,讓人才從“樂業”到“安居”無后顧之憂。
揭陽打造“才聚三江 智匯揭陽”人才品牌,連續三年舉辦“揭陽人才周”系列活動,遴選市首批“榕江人才”200名并予以宣傳激勵,建成揭陽市人才綜合服務平臺,實現線上線下“一站式”人才服務,營造良好人才發展環境。
陽江以遍布市縣鎮村的“1+5+46+5”人才驛站網絡為樞紐,在人才引育工作上精準施策。2025年以來,陽江市人才驛站協助高層次人才辦理落實“人才新政30條”各項優惠政策,為169名全職引進高層次人才申請安家費或生活補貼近1000萬元。
同時,廣東各地持續強化多元投入,規范健全經費保障機制,為人才解除后顧之憂。
佛山緊盯高質量發展需要,出臺“2+N”人才政策,對全職新引進的領軍人才最高給予1000萬元補貼,對本地成長為領導人才的參照新引進扶持標準擇優給予獎補。成立規模達50億元的人才創新創業基金聯盟,梯次建設一批中試、孵化平臺,構建“研發+中試+孵化+基金+應用場景”生態系統。
茂名以“政策創新+服務提質”雙輪驅動,構建起“引育留用”全周期人才服務體系,對引進的博士研究生給予最高41萬元綜合補貼,碩士研究生及其他重點人才最高可獲21萬元支持,以真金白銀彰顯引才誠意。
肇慶優化實施2.0版“西江人才計劃”,配套出臺20項子政策,涵蓋重大人才工程、人才隊伍建設、人才平臺建設、人才服務保障等方面。開展“高層次后備干部人才引育計劃”,對引進的博士研究生給予60萬元生活補貼。實施“西江拔尖人才”項目,每年分領域遴選支持一批拔尖人才,每人最高給予100萬元綜合補貼。
云浮持續優化升級《關于推進人才云聚強市工程的意見》,形成“1+5+N+3”人才政策疊加效應,對入選創新創業團隊一次性給予200萬元資助,對入選創新人才、創業人才一次性給予80萬元生活補貼,對入選高級經營管理人才一次性給予30萬元生活補貼。
注重吸引人才投身廣東高質量發展
廣東注重加強各類人才聯系服務,引導人才凝心聚力、鉚足干勁融入高質量發展大潮。
河源頒布實施全市首部人才法規,加力完善“1+1+7”人才發展體系,持續升級河源“英才卡”、市縣鎮三級領導聯系服務高層次人才等服務保障機制,推動各縣(區)與13所高校建立結對幫扶機制,吸納170名博士到縣級部門掛職開展幫扶、104名深圳市中小學教師開展支教,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人才凝聚到黨和國家的事業中來。
江門深入實施華僑華人人才“匯聚”計劃,創新開展僑都青年人才全球匯聚行動,累計吸引超10萬名青年人才來江留江返江就業創業,持續推動便利華僑華人投資改革、政務服務跨境通辦、跨境金融合作,打造“僑才通”人才服務平臺,人才高地建設工作經驗入選全國人才工作優秀案例。
為激發基層隊伍的活力和干勁,各地推動干部人才資源入縣下鄉。
汕尾出臺《汕尾市“鄉村CEO”人才培養計劃》,通過招聘、物色、授牌、選育“四個一批”選拔培育方式,構建多層次人才供給體系,為“懂經營”的人才來汕尾創業搭建廣闊舞臺。現已引育76名農村職業經理人,推動新增村級產業項目267個,帶動咖啡、茶葉、農文旅等產業發展,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清遠聚焦推進“百千萬工程”,深入實施“雁歸計劃”,吸引8800多名青年人才回清就業創業;創新“6+1”機制推動省職教城畢業生留清比例從3%提高到6%;同步建立“百千萬工程”優秀基層人才庫,強化對入庫人才的激勵保障,有效激發了基層人才干事創業活力。
東西南北中,發展到廣東。廣東始終視人才為珍寶,不斷加大引進和培育人才的力度,營造人才發展優良環境,全力以赴,讓人才有用武之地,讓珍寶綻放光彩!
文 | 記者 豐西西 通訊員 粵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