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10月3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帥文清)近日,深圳灣口岸“絲滑網約”系統投入使用,同步落地3套網約車信息發布戶外大屏。通過系統的“人車精準匹配”功能,乘客可一目了然找到網約車輛位置,實現乘客與司機“雙向不迷路”,讓旅客在口岸候乘更便捷。
“以前拖著大箱子通關,一邊拿行李一邊盯手機,還得跟司機在電話里反復確認‘是不是在某路口旁邊’,越急越找不到。”經常往返深港的市民吳女士,對過去在口岸打網約車的經歷印象深刻。她告訴記者,此前不少乘客為圖方便,習慣扎堆在最近的車道候車,不僅自己找車難,還容易造成交通擁堵,有時還得等工作人員前來疏導才能通行。
這樣的“堵點”,也是深圳灣口岸網約車管理的“難點”。“過去網約車沒有統一分配機制,‘人車互找’導致乘客候乘焦慮、司機接客效率低,高峰期還得增派人手維持秩序。”南山區建筑工務署工作人員朱琨彥表示,“絲滑網約”系統的開發上線,正是瞄準這些核心問題,通過“人車精準匹配”,打破以往司機乘客“盲找盲等”的困境。
對網約車司機陳師傅來說,“絲滑網約”系統帶來的改變非常明顯。“以前在口岸接客,最頭疼的就是繞圈找乘客,有時候在車道里轉好幾圈,電話打了一通又一通,既耽誤時間又容易堵路。”陳師傅告訴記者,現在接單后系統會直接分配指定車位,跟著導航開過去就行,“乘客按大屏指引過來,省去了溝通成本,一上午能多接好幾單。”
“屏幕上‘粵BCQ3897’就是我的車,在6通道2號車位,顯示已經到了!”在深圳灣口岸網約車戶外大屏前,市民楊女士指著上面信息說。記者注意到,大屏上不僅清晰標注著網約車車牌、分配位置、實際到達時間或預計到達時間,還配有場站總體布局圖和“您的位置”標識,乘客抬頭就能“鎖定”上車點,無需再低頭緊盯手機。
讓楊女士主動點贊的,還有深圳灣口岸候車點建設的細節。“有一次,突然下雨,我沒帶傘,還好有風雨連廊遮雨,候車處還有凳子能歇腳,太貼心了。”她笑著說,下單后系統還能自主選擇方便的車道,“比如我行李多,就選離連廊近的車道,不用多走路。”
“絲滑網約”系統的“絲滑”體驗,背后是多項功能的協同支撐:通過“設備態勢感知”實時監測泊位是否空閑、攝像機及閘機運行狀態;借助“車位分配調度”動態匹配人車,避免車位浪費;依托“信息誘導發布”讓車輛停放、乘客上車更有序。
朱琨彥介紹,系統還能統計車流量、分析泊位利用率、計算平均候車時間,為后續優化調度提供數據支撐,“目前網約車場站有6個車道及2個應急車道,預計能將網約車周轉效率提升30%-40%,既縮短乘客候乘時間,也讓車道通行秩序更規范。”
傍晚時分,深圳灣口岸出入境客流迎來“小高峰”。拖著行李的游客、結束通勤的深港居民,從聯檢大樓步行百余米就能到達網約車上車點,循著戶外大屏指引快速找到車輛,有序上車離開。這一便民舉措,不僅破解了口岸網約車接送客的“老大難”問題,更以技術賦能疊加細節溫度,為深港人員往來筑牢便捷出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