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晚,澳門銀河綜藝館華燈璀璨,歌聲與光影交織。“灣區升明月”2025大灣區電影音樂晚會以“同一個世界,同一個愛”為主題,匯聚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電影人、音樂人,共同描繪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畫卷。
“這幾年‘灣區升明月’越來越有‘家’的味道了。”澳門大學本科生羅浩寧感慨道。對她而言,晚會最大的亮點是“把灣區的特色文化和年輕人的活力氛圍結合在了一起”。粵語金曲、流行熱單、跨文化歌曲同臺唱響,既讓人感受到代代相傳的親情與鄉情,也展現了青年一代開放、自信的姿態。“我們這一代人,既珍視鄉愁和親情,也愿意擁抱世界和未來。這種多元的節目單,正好映照出我們的情感圖譜。”
一首首經典旋律喚起深厚的情感記憶:《故鄉的云》訴說游子的鄉愁,《落葉歸根》寄托對土地的依戀,《外婆的澎湖灣》重現童年的溫情……舞臺上,熟悉的旋律跨越時空,扣動每一位觀眾的心弦。
“很多歌聲讓我想起小時候的記憶,尤其是臺灣偶像劇的主題曲,感覺很親切。”來自臺灣的吳女士,這個國慶假期要陪丈夫回北京與公婆團聚。她說,音樂與影視是連接兩岸的重要紐帶。臺灣偶像劇和經典歌曲不僅是她與職場同事的共同話題,也讓更多臺灣朋友認識大陸、走進大陸。“幾年前我嫁到北京時,婆家的熱情款待讓我深刻感受到同文同種的文化力量。那一刻,我明白團圓不僅是相聚,更是文化和情感上的認同。”
定居香港的路雅婷分享了另一種體驗。三年前,她從內地搬到了香港,雖然也嘗試帶父母了解當地文化,卻感受到“團圓”背后的文化隔閡。“對我們來說,團圓并不只是物理上的相聚,而是如何在多元的環境中找到文化和情感的共鳴。正因為如此,這場晚會讓我格外有共鳴。”路雅婷說,舞臺上的歌聲把親情、鄉情與愛國情緊緊聯系在一起,她在觀演時不斷想到自己的家庭處境。“團圓不只是吃一頓飯、在一個屋檐下,而是要在情感上找到共振點。”
作為港資上市保險集團的技術戰略師,路雅婷也切身感受到大灣區一體化帶來的機遇。“從去年起,我注意到身邊許多香港同事有北上消費的習慣,網購也越來越便利,這體現了(大灣區)經濟一體化的積極面。同時,普通話普及率在主要商業區上升,讓我在日常交流中更順暢。”她說。內地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同樣吸引了香港企業參與,“例如我們公司在廣州擁有一個300人的技術團隊,支持包括中國香港、新加坡和日本等市場的業務,并且我們計劃組織亞太區團隊去深圳騰訊公司參觀學習,這將有助促進技術交流和合作。”在她看來,這種融合不僅為事業提供了舞臺,也為彌合親情中的距離感創造了可能。
來自珠海的徐子恒經常往返澳門,在他看來,“灣區升明月”恰逢國慶與中秋“雙節”前夕,更添共鳴。“‘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情懷在這里展現得淋漓盡致。”他感受到,音樂拉近了港澳臺青年與內地青年之間的距離。“我們同宗同源,使用同一種語言。音樂和藝術本就是無國界的,它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到故鄉與祖國的意義。”
在記者采訪內地與港澳臺青年的過程中,一個共同點不斷被提及:無論身處何地,他們都把“團圓”視作最珍貴的情感寄托,把“親情”看作跨越海峽的橋梁。他們的故事揭示了兩岸血脈相連的深厚情感,也映射出所有中國人心中的共同夢想——讓團圓不再是期盼,而是日常;讓融合不僅體現在經濟發展中,也能落實在家庭記憶與文化認同里。
從澳門到珠海,從北京到臺北,從香港到內地,青年們的聲音在“灣區升明月”的舞臺上匯聚。他們的共鳴,既來自歌曲里流淌的親情與鄉愁,也來自他們在大灣區融合發展的切身體驗。在歌聲與掌聲交織的夜晚,一個鮮明的事實正在被年輕人書寫:無論身處何方,灣區青年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答案——那就是對家國的熱愛、對團圓的渴望、對未來的信心。(趙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