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國慶雙節相連,點燃了全民出游與消費的熱情。
去哪兒、飛豬等旅游平臺數據顯示,今年“十一”假期,國內出游意愿同比增長30%,出境游意愿增長超40%。在拼假策略帶動下,今年雙節假期的旅游預訂節奏較去年提前約3.5天。
各地也正以創新玩法激活文旅消費市場。從“票根經濟”到科技賦能,從區域聯動到政策支持,多元融合的消費新場景不斷涌現。
一張票玩轉一座城
今年以來,“票根經濟”在多地興起,成為激活城市消費的新引擎。雙節期間,各地紛紛推出“票根+消費”的模式,以賽事、演出、電影等票根為紐帶,串聯起餐飲、零售、文化體育等多業態消費。
在北京,石景山區聯動區內各大商圈,憑WTT中國大滿貫、中國網球公開賽票根,可享受200余家商戶優惠活動;順義區則借勢“國門天竺杯”國際青少年冰球邀請賽,憑賽事票根可在轄區內兌換涵蓋餐飲折扣、零售滿減及體驗類服務的消費禮包。
“電影票根”也能當錢花。福州晉安區將影院消費延伸至多元生活場所,“十一”期間,消費者憑當日電影票根即可享受消費滿減、免費停車等優惠。
寧夏銀川深化“票根+服務+場景+消費”模式,聯合商業綜合體、酒店、景區等領域,推出憑票根享住宿、餐飲等專屬優惠。
一張票根,正成為城市流量的新入口。今年,江蘇、廣州等地繼續挖掘“票根經濟”潛力;湖北推出省級常態化票根綜合服務小程序,游客上傳高鐵票、演出票、景區門票等票據即可兌換酒店優惠、文創禮品等;上海更是將“票根經濟”寫入《上海市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
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表示,各地發展“票根經濟”是商旅文體健消費融合的實踐,能有效提振消費。但需關注資源整合的深度與廣度,挖掘場景互補性,找準契合點。同時,注重優惠可持續性,保障消費者權益,簡化優惠規則。
各大景區機器人當家
如今,科技已不再是景區的點綴,而成為旅游體驗本身。科技含量高,強交互、重體驗的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正成為文旅消費市場新熱點。
近期,北京部分景區開啟了“科技賦能”升級。在千年古剎潭柘寺,機器狗穿梭于古樸的殿宇樓閣之間,不僅能運輸物資,還能與游客趣味互動;百花山景區引入智能登山外骨骼機器人,能幫助游客輕松登頂。
長春神鹿峰旅游度假區準備了一場機器人派對。10月1日至6日,春晚同款扭秧歌機器人將再度亮相,人形機器人與機器狗將同臺獻藝。
上海的敦煌當代美術館,近日迎來了一位有情感、懂藝術的“AI學者”。這款名為“AI問客”的智能講解器,能實時響應游客需求,做到隨拍、隨問、隨講,并在觀展結束后為游客生成個性化觀展報告。
在消費端,AI工具成為私人出行“管家”,使決策效率倍增。
近日,飛豬AI“問一問”新增拼假功能,可根據用戶需求自動生成多套拼假方案;馬蜂窩“AI行程規劃”則聚焦避峰策略、備選方案等需求,為用戶制定個性化出游攻略。
3.3億消費補貼在路上
多地還緊扣秋日節氣特征,推出一系列季節性專屬活動,豐富游客體驗。
山東東營市墾利區推出“國慶來‘稻’‘豐’景正好”活動,游客可乘坐小火車穿梭彩色稻田,參與玉米脫粒大賽、稻田尋寶等活動。
北京打造豐收盛景、游園賞葉、長城登高、村咖騎游等八大微度假主題場景,推出10條精品鄉村旅游線路,助力游客暢游京郊。懷柔區長城板栗文化節、房山區長陽農場金秋豐收文化節、世園公園紅葉文化節……形成“一區一特色”的秋日格局。
城市群的聯動同樣釋放規模效應。“成渝德眉資”五城首次實現消費資源深度聯動,成都的熊貓美食宴、重慶的萬人火鍋宴、德陽的三星堆戶外運動線路、眉山的時尚體育季、資陽的非遺市集形成互補矩陣,通過消費福利共享等方式,共同構建起“文旅消費圈”。
政策工具箱的精準投放,為假日經濟注入確定性。
9月17日,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確提出優化消費環境、推動提質惠民。本周開始,全國國慶文旅消費月啟動,各地將在消費月期間發放超過3.3億元消費補貼,進一步激發消費市場活力。
今年雙節期間,消費市場呈現出多元化、融合化、科技化的新趨勢,票根經濟等成為激活消費的新引擎,有望為假日經濟注入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