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8月30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周元春)深圳是平均年齡僅32.5歲的青春之城,但也將面臨“銀發潮”的考驗。8月29日,由市政協主辦、農工黨深圳市委會承辦的“委員議事廳”圍繞“在年輕之城 共育銀齡幸福田”,共同探討深圳“年輕”與“銀發”共生共榮之路。市政協主席林潔參加活動。
從日間照料中心到長者飯堂,從智能藥盒到適老化改造……議事廳上,委員們為深圳養老服務點贊,認為深圳已經基本串成“15分鐘養老服務圈”,科技賦能、金融賦能也為深圳老有頤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深圳養老也面臨普惠性養老床位供應不足、輪候時間較長,民辦養老機構收費較高,養老服務供需不對等、養老專業陪護人才緊缺以及養老服務產品“低端內卷”等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委員們紛紛建言。
光明區政協委員、農工黨深圳市委會常委、光明區民政局副局長孫莎表示,要讓資源圍著老人轉,把街道里的養老站改造成“養老微樞紐”,把相關的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放到“民生地圖”小程序里,實時可查、一鍵可約。同時,可以建一個“銀發人才庫”,招募退休的教師、律師、法官、文體達人參與到社區治理和社企服務中來,讓他們輸出自己的技能,實現老年人的價值再創造。
市政協常委、農工黨深圳市委會副主委、寶安區工業和信息化局二級調研員楊輝則建議,建設一個類似“銀發版美團”的平臺,通過平臺,老年人可以預約日常的照料服務,如上門幫忙洗澡、協助用餐、陪同就醫等,讓養老服務獲取更便捷。
如何破除養老服務產品的“低端內卷”同質化?農工黨深圳經濟工作委員會委員、深圳作為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偉提出,要對研發型養老企業提供貸款支持、稅收支持、租金支持,使企業有更多的資金投入研發,提供多樣化、個性化、定制化的養老服務產品。
“我們要不斷提升完善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的‘深圳標準’,讓深圳成為全國養老領域的標桿。”市政協委員、農工黨深圳市委會副主委、市市場監管局福田監管局二級高級主辦李民炬說。
市政協秘書長楊修友參加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