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8月29日訊(記者 翁任瑩)近日,深圳市政協“身邊事好商量”協商平臺調研團來到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社會法制和民族宗教委組織生態專家、法律學者及各職能部門齊聚一堂,聚焦濱海大道路燈生態化調整議題,為守護十萬候鳥家園共商對策。
新裝路燈成 “生態隱患” 紅樹林候鳥棲息受擾
據孫莉莉介紹,福田紅樹林濕地位于深圳灣東北部,既是國際重要濕地,也是國內7個以紅樹林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一。這片與城市高樓僅一“網”之隔的濕地,是全球最小的城市腹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更是黑臉琵鷺、黑嘴鷗等14種瀕危鳥類的棲息樂園。作為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飛區的關鍵節點,每年超10萬只候鳥在此越冬停歇,讓深圳憑借獨特生態稟賦,成為中國一線城市中生態建設的標桿。
然而,2024年5月,濱海大道沿保護區一側新裝的路燈,卻給這片城市綠肺秘境帶來了困擾。
“研究表明,城市燈光的存在對鳥類的光節律、行為習性等均產生影響。”孫莉莉介紹,強烈的燈光會影響水鳥的夜間棲息,從而導致行為上出現誤判。此外,長期的燈光環境還會增加鳥類的能量消耗,影響下一步的遷徙活動。
據調研發現,新更換的路燈造型為球棉桃造型,主路、輔路每個路燈均為11個光源,燈光明亮刺目;并且路燈位置緊鄰保護區邊界,照射角度朝天,極易干擾鳥類穿越保護區及深圳灣的飛行路徑。
“深圳候鳥季即將到來,再不調整,這些遷徙鳥類可能會‘用翅膀投票’離開深圳。”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總工室負責人、高級工程師胡柳柳道出了問題的緊迫性。
委員建議凝共識 多部門響應護生態
對此,孫莉莉建議將濱海大道緊鄰保護區路段的路燈亮度調低,并調整燈具照射角度。此外,在進行相關改造、改建工程時,工程負責部門應提前和項目區域周邊的生態保護區、生態敏感區進行協商,共同維護良好生態環境。
座談會上,面對委員與專家的呼聲,市交通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管局、市檢察院、市規自局等職能部門迅速響應訴求。
交通局會上表態,馬上整改,必要時可以更換路燈,以確保保護區內鳥類和其他野生動物不受干擾。市生態環境局表示將全力配合政協相關建議,推進保護工作,并規劃紅樹林及周邊海域劃入一類區并上報市政府審批。市城管執法局計劃聯合相關部門制定多功能智能桿推廣標準,并約束建設部門對桿體造型的設計。市檢察院經過調查已立案并于8月14日發出檢察建議書,要求相關部門在兩個月內完成整改,逾期將啟動公益訴訟,以法治力量筑牢生態屏障。
本次“身邊事好商量”協商平臺高效聯動多部門,凝聚起生態保護的強大合力。孫莉莉表示:“政協委員也將持續跟蹤整改進展,讓政策落地有聲、民生關切有應,讓‘人與濕地,生生不息’成為深圳亮麗的生態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