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前,深圳還只是南海之濱的一個邊陲小鎮,泥濘的土路、簡陋的碼頭是交通的代名詞;如今,這里已成為一座擁有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的國際化大都市,飛馳的地鐵、繁忙的港口、通達全球的航班勾勒出新時代的交通圖景。
從 “瓶頸制約” 到 “暢通無阻”,從 “末梢節點” 到 “樞紐中心”,深圳交通建設的每一步跨越,都鐫刻著特區敢闖敢試、勇立潮頭的精神印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之際,讓我們一同回望這座城市在交通領域創造的“破界”奇跡,展望更加壯闊的立體交通藍圖。
向海而生:
港口群撐起 “深圳速度” 的硬核底氣
巨輪穿梭:鹽田港與小漠港的貨運傳奇
深圳港的發展是特區經濟騰飛的生動注腳。鹽田港,作為全球知名的集裝箱大港,見證了深圳外向型經濟的蓬勃發展。據深圳市交通運輸局數據,2024年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3338萬標箱,同比增長11.7%,增幅為近十年最高值,穩居全球第四。
鹽田國際作為鹽田港的核心運營主體,在多式聯運方面成果斐然。2024年其駁船運輸全年總運量與中國香港線重箱量分別實現歷史新高,深港駁船重箱量同比增長近30%。通過鹽田港西作業區的戰略布局,構建起覆蓋大灣區8城、17條支線的駁船網絡,并借助 “一關三檢” 創新模式提升30%的通關效率。
在深圳港的 “一體三翼” 規劃中,深汕特別合作區的小漠港作為 “東翼” 核心增長極正迅速崛起。2021年12月28日正式開港運營的小漠國際物流港(一期),設計年吞吐量為450萬噸。2025年1月8日,小漠港二期主體工程開工,計劃于2027年底完工,屆時將具備每年100萬輛汽車運輸能力。2025年8月8日,小漠港開通汽車KD件(散件組裝)集裝箱外貿內支線,實現汽車整車和零部件協同出海的戰略突破。
郵輪逐浪:蛇口碼頭架起灣區 “海上走廊”
蛇口客運碼頭幾乎和深圳經濟特區同齡。1981年,蛇口客運碼頭還只是功能單一的客運碼頭,初期僅開通往返香港的2班次航線,泊位14個,主要服務招商局員工及香港客商。此后,蛇口客運碼頭陸續開通了廣州、珠海、海口、中山、肇慶、梧州、汕頭等省內外城市的航線,解決了公路交通不便的問題。
35年后,蛇口港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蛇口郵輪母港作為新碼頭啟用。如今,蛇口郵輪母港已建成全國首個海港口岸國際中轉區,通關效率提升80%,成為深圳海上客運的重要窗口,年接待游客超3205萬人次?,F為華南地區唯一集“海陸空鐵”于一體的郵輪樞紐,配備22萬噸級泊位可??咳蜃畲筻]輪。
這里客運航線豐富,通航中山、珠海、香港、澳門等城市,涵蓋多個航點。還提供特色的 “灣區海上游” 線路,由 “大灣區一號” 和 “大灣區二號” 豪華游輪運營,覆蓋前海灣、深圳灣以及港珠澳大橋等區域。
對于往來香港機場海天碼頭的航線,蛇口郵輪碼頭還提供預辦登機服務,包括部分航空公司的辦理乘機手續、行李直掛等業務,極大地方便了旅客出行,成為深圳與周邊地區海上客運交通的關鍵樞紐。
陸地狂飆:
路網密織勾勒城市 “生長軌跡”
橋隧縱橫:從 “逢山開路” 到 “潛龍入海” 的跨越
深圳的城市地面道路建設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45年來,深圳從簡單的道路布局發展成了復雜且高效的交通網絡。橋梁和隧道在其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據住建部數據,截至2022年末,深圳的大橋和特大橋、立交橋數量分別達818座、531座,均位列全國各城市第一名。1993年建成的雅園立交橋,共有22座主橋,曾 “創造了九十年代深圳速度和深圳效益”。2007年建成的深圳灣大橋,連接深圳蛇口與香港元朗,加強了深港兩地聯系。
隧道建設同樣成績卓著。從1987年深圳首條隧道梧桐山隧道通車至今,截至目前,深圳共有建成隧道155座,其中特長隧道6座、長隧道35座。
近年來,坪鹽通道、深鹽二通道、新彩通道等一批隧道建設,縮短了城市組團間的交通出行時空距離。備受矚目的還有今年剛剛通車的春風隧道,以及正在建設中的媽灣跨海通道等,均為國內超高難度工程。媽灣跨海隧道建成后將連接南山港區的疏港貨運交通,聯通多個片區的客運交通,實現客貨分離。
地下巨龍:地鐵網絡書寫 “軌道上的深圳”
深圳地鐵從無到有,發展迅猛。2004年地鐵1號線通車到現在僅僅21年,深圳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里程已增至595公里。2024年,5條新線路通車運營,3號線四期、7號線二期、11號線二期、12號線二期、13號線一期南段相繼開通,服務不同區域居民出行 。全市城市軌道交通客運量單日最高達1188萬人次,全年累計達31億人次,均創歷史新高。
地鐵的快速發展不僅緩解了地面交通壓力,還極大地提升了市民出行的便利性,改變了城市的出行結構。
高鐵呼嘯:鐵路動脈串聯起 “半小時生活圈”
深圳的鐵路建設不斷取得突破。深圳站的變遷是深圳鐵路發展的一個縮影,從1911年最初的 “深圳墟” 火車站,發展成為如今的一等客運大站 。廣深城際持續優化,2024年6月15日調圖后,滿圖開行列車154列,2025年7月1日調圖后增至173列,一年時間運力提升12.3%。
2022年1月10日,隨著贛深高鐵的接入,深圳站邁入高鐵時代 。2023年10月11日,廣汕高鐵開通,深圳站通過多條線路并入粵東地區高鐵網。如今從深圳站乘坐高鐵,可前往省外多個方向及省內多地,每日開行高鐵達46列。
此外,深圳還有多個鐵路項目正在推進,如深汕鐵路、穗莞深城際南延、深大城際、深惠城際等,這些項目將進一步完善深圳的鐵路網絡,加強與周邊城市的聯系。
長空逐夢:
從 “藍天門戶” 到 “低空先鋒” 的飛躍
空港騰飛:深圳機場架起 “空中絲綢之路”
1991年通航的深圳機場從年齡看,在全國各機場中還是“年輕人”,但已成為我國重要的航空樞紐。2024年,深圳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6147.6萬人次,同比增長16.6%,單日最高達20.8萬人次、單月最高達566.7萬人次,均打破歷史最高紀錄。新開國際及地區客貨運航線19條,累計達89條,其中新開深圳至墨西哥航線成為中國民航距離最長的直飛國際客運航線。
機場三跑道、T1和T2航站樓等項目穩步推進,未來將進一步提升機場的客運保障能力。
物流與創新:順豐領航+低空經濟開辟 “新賽道”
在貨運方面,2024年深圳機場貨郵吞吐量188.1萬噸、同比增長17.6%,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其中跨境電商空運業務量同比增長65%。順豐等民營航空物流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在深圳機場的貨運業務中占據重要地位。
深圳還積極發展低空經濟,中國民航局批復支持深圳創建國家低空經濟產業綜合示范區,空管部門支持深圳無人機城市飛行試點。2024年新增低空起降設施373個,新開通無人機物流航線94條、累計達250條,低空無人機載貨飛行77.6萬架次、同比增長27%,直升機載人飛行超2.8萬架次。
低空經濟在物流配送、文旅產業等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如無人機配送在一些特定場景下已逐步應用,直升機低空旅游等項目也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新的體驗。
超級工程:深中通道這樣的 “大國重器” 改寫灣區格局
深中通道的建成開通是深圳交通建設的標志性事件。2024年6月30日開通運營的深中通道,是全球首個集 “橋、島、隧、水下互通” 為一體的超大型交通工程 。通車后深圳至中山的車程最快縮短至約30分鐘,通車以來日均車流量超8萬車次,單日最高車流量達16.7萬車次。新開深中、深廣兩地跨市公交,日均運送乘客超8000人次。投用多個城市候機樓,開通機場快線,吸引超20萬珠江西岸城市旅客來深乘機、同比增長超230%。
深中通道的開通,加強了珠江口東西兩岸的聯系,拓展了深圳的經濟腹地,對大灣區的協同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未來已來:
立體交通網絡將解鎖怎樣的 “深圳想象”
從 “三來一補” 的加工廠到全球資源配置樞紐,深圳交通 45 年的蝶變深刻印證:基礎設施從來不是冰冷的鋼筋水泥堆砌,而是制度創新與技術革命的試驗場。鹽田港的 “一關三檢”、無人機配送的空域突破、深中通道的工程攻堅,每一項突破都閃耀著深圳經濟特區“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光芒。
站在 “雙區驅動” 的新起點,深圳的立體交通藍圖正被賦予更深遠的內涵。它不僅是人流物流的通道,更是創新要素的孵化器、灣區協同的粘合劑、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當深中通道持續釋放聯動效能,串聯起更多灣區城市,當低空經濟打開城市空間的新維度,當海陸空鐵的無縫銜接成為常態,這座城市將以交通為筆,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畫卷上,續寫更多關于速度與激情、開放與創新的時代篇章。
記者:韓翔、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