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會現場。
深圳新聞網2025年8月26日訊(記者 黃卓堅 通訊員 胡信均 李欣)清晨的福田區城中村,裝修工人老王踩著簡易腳手架粉刷外墻,樓下便利店老板正裝修店鋪……這些看似尋常的施工場景,卻藏著高墜、觸電等諸多安全隱患。據統計,2024年福田區備案的限額以下小型工程達2.2萬余個,日均在施工項目達8000多個,守護這些分散在街頭巷尾的施工安全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關鍵一環。
近日,福田區住房和建設局聯合區金融服務中心,全市率先推出《福田區限額以下小型工程安全生產責任保險事故預防服務實施工作指引》(以下簡稱《指引》),發揮福田區金融業優勢,用“保險+服務+科技”的組合拳,為城市毛細血管里的安全隱患織牢“安全網”。
“救火式監管”到制度破局
“以前最怕接到社區電話,不是腳手架歪了就是電線短路了。”從事家裝行業10年的周師傅,對限額以下小型工程的風險深有體會。這類工程大多是100萬元或者500平方米以下的裝修項目,因規模小、周期短、分布散,長期處于“監管難覆蓋、風險難把控”的狀態。
2024年,福田區通過智慧監管系統實現全年巡查近78萬人次,雖使安全事故同比下降50%,但面對年均2萬多項的限額以下小型工程總量,單純依靠人力巡查如同“撒胡椒面”,捉襟見肘。
更突出的矛盾在于安全保障的“兩難”。一方面,傳統意外險僅能覆蓋事故后的經濟賠償,無法阻止隱患變成事故。在一次某裝修公司的觸電事故中,雖然工人獲賠,但工期延誤導致業主與施工方陷入長達3個月的糾紛。另一方面,企業對應當購買保險的抱怨時有發生。“不是不愿買保險,是怕花了錢還保不住安全。”一位物業公司負責人的話道出了許多業主的擔憂。
安全巡查。
這份《指引》的出臺,恰是對這些痛點的精準回應。翻開新《指引》,最亮眼的變化是將“冷冰冰的保單”變成“熱乎乎的服務包”。安全生產重大事故隱患排查與治理在日常工作中落到實處。福田區的創新在于:不僅用保險助力壓降風險,更將事故預防服務制度化,讓每一分保費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安全保障。
《指引》明確并規范了保險機構在承保安責險過程中的事故預防服務職責、內容與流程,提出保險公司應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要求提取事故預防服務專項費用,按要求開展事故預防服務,要求事故預防服務機構應對全體從業人員開展安全生產教育培訓,確保其掌握必要的安全生產知識,熟悉相關規章制度與操作規程,具備本崗位安全操作技能及應急處置能力,明確培訓應涵蓋典型事故案例警示、崗位操作規程、防護用具使用、應急處置方法等內容,并形成工作臺賬。
打造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
福田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指引》更強調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建設,圍繞項目人員管理、施工現場管理、技術交底、安全檔案、應急響應等環節,提供配套制度模板、操作規范和執行指引,推動被保險單位建立安全管理長效機制,明確安全責任體系,健全日常巡查、隱患整改閉環、培訓考核、應急預案等制度流程,提升其自主管理能力和規范化建設水平。
《指引》要求,工程開工前至少進行一次風險辨識評估,評估內容包括施工作業類型人員技能水平等;對高處、臨邊、基坑、臨時用電、起重設備等高危部位應形成專項風險清單,提出針對性控制措施;風險辨識評估內容可參照《深圳市限額以下小型工程安全生產巡查指引》,且應滿足相應的法律法規及行業規范;風險評估報告應上傳至福田區安全生產責任險事故預防服務管理平臺留存備查。
施工人員接受安全生產培訓。
工程備案成功或開工后48小時內,事故預防服務機構應對重點及較大隱患部位開展首次排查,如是否正確佩戴使用安全帽、高處作業平臺及腳手架是否平穩固定、滅火器設置是否合規、作業人員和登記信息是否一致,特種作業人員是否持證上崗等,工程總排查次數不得少于3次;其次,高風險限額以下小型工程須每周開展 1 次全覆蓋綜合隱患排查,排查工作持續至工程結束。
此外,隱患排查全過程需形成工作臺賬,同步形成問題清單、責任人清單、整改時限清單,嚴格落實隱患整改閉環管理機制;鼓勵將全流程隱患排查數據信息錄入事故預防服務平臺,運用智能化技術實現工程隱患等級智能識別,進而優化巡查策略,根據工程類型及涉及的風險因子調整巡查頻次和方式,提升隱患排查針對性和有效性;對發現的事故隱患須立即制止現場作業并督促整改,同時按規定向屬地街道及有關職能部門報告,做好整改追蹤。
安全生產更有“科技范”
記者了解到,《指引》對限額以下小型工程的安全生產應急預案編制和應急救援演練提出明確要求:包括指導被保險單位制定切實可行的應急預案,覆蓋觸電、高處墜落、機械傷害等常見事故類型,鼓勵采用模擬事故情景實戰推演方式,檢驗預案的適用性 和可操作性,演練方案、過程影像及評估報告應上傳平臺,實現可查可溯。
《指引》還鼓勵安全生產科技創新、裝備研發推廣以及人工智能技術在安全生產領域的應用,重點涵蓋安全事故隱患智能排查、工程實時智能監控攝像頭、智慧用電管理、移動式高空作業平臺等場景,通過對工程項目實施全時段智能監控,運用 AI 技術自動識別安全隱患、同步生成整改方案并推送至監管部門,實現隱患排查、處置、報告的閉環數字化管理,鼓勵智能設備和預警系統相關數據接入福田區限額以下小型工程安全生產責任險事故預防服務平臺,實現數據共享與分析。
巡檢數字人。
在信息化與技術支持方面,《指引》鼓勵各保險公司接入福田區限額以下小型工程安全生產責任險事故預防服務平臺,同時鼓勵保險公司在事故預防服務中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手段,提高對風險的動態感知與精準防控能力。
據悉,2024年,福田區限額以下小型工程總量2.2萬個,安全責任險參保率為97.2%,累計理賠金額1773萬,發揮了明顯的“兜底”效應和社會“穩定器”作用。而此次《指引》的出臺,將進一步提升安全責任險落地的可操作性,織牢“安全網”,守得平安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