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一個新廣東、再創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跡?!?023年,恰逢“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發出“再造一個新廣東”的號召,為這片改革開放的熱土擘畫了新的奮進藍圖。
2024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4萬億元大關,連續36年領跑全國??缟闲屡_階,廣東何以“再造一個新廣東”?
答案,鐫刻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堅實步履中,書寫在產業科技互促雙強的有力實踐里,印刻在“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的生動圖景中——
2024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超7.7萬家,連續9年居全國首位;2024年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3.6%,戰略性產業集群穩中有進,“制造業當家”根基愈發牢固;現代農業體系加快構建,農民增收渠道持續拓寬,城鄉居民收入比降至2.31∶1,繪就城鄉共富畫卷……
一份份亮眼成績單,印證著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的奮勇爭先,詮釋著“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的實干擔當。
同心筑夢——打造全球最具前景增長極
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國家發展大局中舉足輕重,亦是廣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機遇與時代命題?!痘浉郯拇鬄硡^發展規劃綱要》實施6年來,廣東全力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三地往來愈發便捷,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形成。
今年上半年,廣深港高鐵累計運送跨境旅客達1503.2萬人次,同比增加208.8萬人次,跨境游熱潮持續升溫?!案圮嚤鄙稀薄鞍能嚤鄙稀闭呗涞睾?,港澳私家車經港珠澳大橋往來廣東已超500萬輛次。
“上午嘆早茶、中午游維港、晚上賞燈光秀”彰顯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澎湃活力。
跨海跨江通道群建設加速推進,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等7條過江通道建成運營,黃茅??绾Mǖ勒酵ㄜ?,珠江口東西兩岸交通條件持續改善。
“深中通道通車讓我盼了很久,如今從中山到香港約兩小時就能抵達,每周都能回家了。”在香港工作的中山居民陳先生難掩喜悅。
日益便捷的交通吸引著港澳青年“粵”創未來。“十四五”期間,港澳青年就業創業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港澳人員在粵就業許可全面取消,已有超20萬港澳居民在粵工作。
對此,香港創業青年、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園區代表郭瑋強深有感觸:“香港研發實力雄厚,但產業鏈相對短缺,智能裝備產業化難度大。依托廣東完整的產業鏈,就能獲得強有力支持,實現良好發展?!?/p>
規則、機制對接帶來的便利,澳門澳仕醫療中心醫生梁偉衡同樣感受頗深。2023年8月,隨著《澳門特別行政區醫療人員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業管理規定》的實施,梁偉衡成為合作區跨境執業澳門醫師中的一員。
大灣區的活力,更體現在與內地市場、國際市場的交流合作。今年5月,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帶領香港與內地企業出訪中東,廣州企業億航智能獲邀參加。“這次考察助力我們深化與中東合作,借助香港‘超級聯系人’優勢,將‘廣州智造’更好推向中東市場?!痹撈髽I負責人表示。
從協同創新、基建聯通到規則銜接、民生合作,粵港澳大灣區正朝著“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引領地”闊步前行。
今年11月9日至21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將在粵港澳三地舉辦。這是三地首次聯合舉辦全運會,也是全運會首次走進香港、澳門。屆時,在賽場內外,粵港澳三地將攜手繪就更大“同心圓”。
向新而行——激活產業科技雙引擎
除了體育賽場的全運會,廣東在產業體系競賽中同樣展現“全運會”級別實力。
在嶺南大地上,制造業向新而行的壯闊圖景徐徐展開?!笆奈濉笔展僦H,廣東制造業躍遷軌跡愈發清晰:以硬科技突破產業“天花板”,以新機制重構全鏈生態,以綠動能重塑發展邏輯。
曾高度依賴進口的“工業大米”MLCC(片式多層陶瓷電容器)是電子信息產業的“隱痛”。微容科技扎根云浮羅定,自成立之初就立足做高端MLCC。
陶瓷粉末是MLCC制造過程中最關鍵的材料之一。微容科技通過自主研發,將陶瓷介質層厚度壓縮至1微米,填補國內技術空白。目前,其超微型MLCC電容躋身全球前三。一顆電容的逆襲,帶動粵西山區崛起,多家上游供應鏈配套企業紛紛落戶羅定,帶動當地經濟快速發展。
錨定自主創新的還有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廣州企業小馬智行將4顆計算芯片集成于方寸之間,使體積、重量、功耗、成本銳減50%-80%,成功研發全球首款L4級量產域控制器。
傳統產業同樣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在馬可波羅陶瓷東莞工廠,AI質檢儀以毫米級精度將不良率控制在萬分之一內?!熬G色與智能不是成本,而是競爭力?!瘪R可波羅陶瓷總裁助理鐘偉強指著3mm超薄巖板介紹說,能耗降低10%的創新帶來30%的銷量增長。
未來產業較量,關鍵在搶占“微笑曲線”兩端。
廣州琶洲實驗室里,腦電波操控輪椅能幫助截癱患者自主移動。“廣東的優勢在于產業鏈完備。非侵入式技術突破后,團隊無需出省,就能迅速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產品。”該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華南理工大學教授李遠清介紹,目前,團隊研發的腦機AI鼠標、腦機AI輪椅、腦機AI智慧病房等產品,已在多家醫院投入試用。
廣州開發區內,云舟生物搭建的“基因載體樂高平臺”,通過校企聯合定制培養博士,壓縮科研周期。
強創新、提質效,是“十四五”經濟答卷的厚重底色。五年來,廣東融合技術與產業優勢,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人工智能主導的萬億級產業集群加速形成,校企協同的產教融合生態推動電子、半導體等產業實現新舊動能轉換……
廣東省工信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圍繞重點產業集群布局更多創新中心、技術中心,建設中試和應用驗證平臺,以高質量科技供給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協調共進——繪就城鄉共富新畫卷
“鄉親們,今年柏橋村荔枝產量約1.6萬噸,產值2.8億元,較去年增產30%,荔農增收28%,為我們點贊!”繽紛夏夜,茂名高州市根子鎮柏橋村,黨總支書記何清與村民圍坐暢談豐收喜悅。
從柏橋村駕車10分鐘,便到達國內極具特色的荔枝主題高速服務區——包茂高速柏橋服務區。自今年5月升級改造以來,該服務區打破傳統“歇腳地”定位,以全域旅游“打卡地”“出圈”。
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2022年底,廣東實施“百千萬工程”,將其作為破解這一短板的關鍵舉措。
3年來,茂名以美“荔”鄉村推動“交農文旅商”融合發展,激發縣域經濟活力,成為全省“百千萬工程”的縮影。
隨著“百千萬工程”深入實施,城鄉區域發展正從“不平衡”邁向“共富共美”。一批年輕人返鄉創業,串聯起產業興、鄉村美、百姓富的活力畫卷。
清遠“90后”李之陽與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合作,設立5D標準腐竹非轉基因大豆種植基地,其創立的農貿公司成為省“重點龍頭企業”,年產值超8000萬元,帶動當地農民增收。
汕頭“80后”劉鎮濤帶領團隊打造胡蘿卜基地,以“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實現畝產最高2萬斤,年營收超2000萬元,讓農戶“錢袋子”越來越鼓。
除了返鄉創業,還有青春與鄉村的“雙向奔赴”。連續三年,累計數十萬名大學生組建“百千萬工程”突擊隊,分赴各地發揮專業所長破解基層難題。
今年暑期,暨南大學共組織100支校級團隊及一批院級團隊,2000余名師生深入鄉村開展社會實踐服務。值得一提的是,學校聚焦人工智能前沿技術應用,專門組建了近20支“人工智能+”突擊隊。師生們將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專業實習與地方產業發展緊密融合,以實際行動助力“百千萬工程”實施。服務團隊還吸引了近200名港澳臺僑學生和外國留學生參與。
“‘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全省縣城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46.48%,較2022年提高1.76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降至2.31∶1,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實現趨勢性變化。”廣東省“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廣東擁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利好,隨著“制造業當家”“百千萬工程”等深入實施,將為“再造一個新廣東”持續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