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8月25日訊(記者 張凡 通訊員 梁舒婷)心跳無聲,卻能發出“警報”。胸痛,可能是心臟發出的致命信號。心肌梗死來勢兇猛,每延遲一分鐘,就有1%的心肌組織發生不可逆壞死。如何識別信號?如何科學急救?如何有效預防?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生命保衛戰。
近日,深圳新聞網記者走進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龍崗)心病科,對話心病科主任潘光明,揭秘心肌梗死的識別、救治與康復全過程。
對話北中醫心病科主任潘光明
驚心動魄:50歲男子突發心梗,10分鐘開通血管搶回生命
50歲的王先生(化名)怎么也沒想到,那天的胸悶胸痛,竟是一場生死考驗的開始。
那天上午,他突然感到胸口一陣悶痛,伴隨一陣陣出汗和乏力。他立即打車直奔離家最近的北京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龍崗)(以下簡稱“北中醫深圳醫院”)就診。剛到醫院,醫護人員迅速為他做了心電圖。
就在檢查剛結束的一瞬間,他突然抽搐、意識喪失、面色發黑,情況急轉直下——這是典型的心室顫動,心臟隨時可能停跳!
時間就是生命!醫院胸痛中心立即啟動急救流程。10分鐘內完成冠脈造影,發現罪魁禍首是心臟前降支血管完全閉塞。醫生迅速植入支架,成功開通血管。
經過緊急搶救,張先生恢復了意識,生命體征逐漸平穩。這場驚心動魄的“心臟保衛戰”,最終以勝利告終。
“如果再晚幾分鐘,后果不堪設想。”心病科主任潘光明表示,“心肌梗死的救治,就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過程,越早識別、越早開通血管,生命就越有保障。”
識別信號、打破誤區:別再錯過這些“求救信號”!
心肌梗死并非老年人“專屬”,近年來,越來越多中青年人群因吸煙、熬夜、肥胖、壓力大等原因突發心梗。潘主任指出,公眾對心梗的認知仍存在諸多誤區,極易延誤救治。
常見誤區包括:
認為“胸痛就是胃痛”,延誤就醫;
誤以為“年輕、沒有基礎病就不會心梗”;
癥狀緩解后自行停藥、不去醫院復查;
盲目服用速效救心丸或丹參片,延誤專業治療。
心肌梗死早期信號包括:
胸痛持續超過15分鐘,且含服硝酸甘油無效;
疼痛劇烈,伴有冷汗、惡心、嘔吐、呼吸困難;
放射性疼痛至左臂、下頜、牙齒、背部等部位;
無痛性心梗:部分糖尿病患者僅表現為乏力、氣促、暈厥。
“一旦出現上述癥狀,必須立即撥打120,切勿自行前往醫院。”潘主任強調。
中西協同、智慧賦能:打造高效心梗救治體系
作為國家級胸痛中心建設單位,北中醫深圳醫院構建起高效的心肌梗死救治體系。2023年,醫院通過深圳市醫療衛生“三名工程”引進了廣州中醫藥大學王偉教授心病團隊,圍繞心衰、胸痹心痛、眩暈病(高血壓病)三大研究方向,展開了系列臨床、科研、教學工作,優化診療方案和臨床路徑,提升科室疑難手術能力。
在急性救治階段,醫院實行24小時快速響應機制,D-to-B時間(從入院到血管開通)控制在90分鐘以內。同時,醫院充分發揮中西醫協同優勢,在PCI術后立即介入中藥活血化瘀治療,減少再灌注損傷,提高預后質量。
此外,醫院還引入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通過AI算法快速分析心電圖,提升診斷效率;并建立遠程心電監測網絡,覆蓋社區,實現心梗的早發現、早干預。
科學預防、中醫助力:構建心臟健康“防護網”
心梗救治重在“快”,但預防更應“早”。潘主任指出,心梗的防控應從生活方式入手,建立科學的“三級防護網”。
對于未患病人群:
控制“三高”:血壓<130/80mmHg,空腹血糖<6.1mmol/L;
科學運動:每周3次抗阻訓練+有氧運動;
避免情緒波動:焦慮、暴怒可誘發心梗;
定期體檢:尤其有家族史人群應定期檢查血脂、心電圖等。
對于已確診患者:
隨身攜帶“急救三寶”: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阿司匹林;
掌握“胸痛自救三步法”:立即休息、舌下含藥、撥打120;
堅持規范用藥,定期復診;
中醫輔助干預:如山楂丹參粥、葛根粉調節血脂,增強心臟功能。
心梗后康復,中醫同樣大有可為。醫院采用“中藥+功法+食療”三位一體的康復模式,幫助患者盡快恢復健康。中藥調理:丹參、黃芪、黨參等益氣活血,改善心功能;養生功法:八段錦、太極等傳統鍛煉方式,增強心肺功能;心理調適:保持情緒穩定,避免焦慮、暴怒,有助于心臟康復。
“每一次胸悶、每一次心悸,都可能是心肌梗死的信號。”潘光明主任提醒,“面對突發胸痛,不要猶豫、不要等待,立即撥打120,這是守護心臟健康的‘生命密碼’。”早識別、快急救、科學防,是我們應對心肌梗死最有力的武器。讓我們用知識武裝自己,為心臟健康筑起堅固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