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制造一線的生動視頻內容,正悄然在跨境電商平臺上走紅。
一條播放量超2100萬的視頻里,被機床“捏”出刀片雛形的不銹鋼長條,正被快速切割為一個個獨立刀片。視頻只有8秒鐘,最高贊的留言來自于一位頭像是阿拉伯語的用戶,“I need this machine”(我需要這臺機器)。
生產彈簧的機器在有條不紊地規律運作,鋼絲被360度包圍的8個機械手臂拉伸、扭轉、彎曲、打圈、切割……另外一條視頻播放量已超3800萬次。評論區里有人急切詢問價格,也有人驚嘆于機器運作時精準流暢的表現。
文化出海和商業出海的結合
“廣東制造的很多產品質量絕對沒問題,以前都是給國際品牌做代工的,但是現在它們想做自己的品牌,很多海外消費者就不認識了。”全球跨境電商“三中心”執行主任、CEO程嘯天向南方日報記者坦言當前制造業出海的“痛點”。
近日,廣東召開網絡視聽產業政策包推進落實座談會,打造內容出海“第一站”,實現“文化+商業”出海,是廣東全力推動網絡視聽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廣東跨境電商產業基礎雄厚,除了制造業發達、產業鏈條完整的優勢外,跨境電商市場主體活躍,廣州集聚SHEIN、TEMU、TIKTOK、唯品會等頭部平臺,24個跨境電商產業園匯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深圳擁有超8萬家跨境電商賣家,占全國50%;物流網絡發達,國際及港澳臺快遞業務量占全國一半以上,每小時處理國際包裹超12萬個;政策優勢顯著,擁有多個跨境電商綜試區,政府通過專項資金大力支持海外倉建設、品牌培育及數字化升級,并積極構建人才培訓、物流金融等全鏈條生態服務體系。
在此背景下,全球跨境電商“三中心”于2023年成立,包含生態創新中心、賣家服務中心、超級供應鏈中心,希望能夠一站式解決跨境電商行業的重難點問題。
微短劇是未來主要“支點”
“在前幾年,社交平臺上最火的形態是短視頻,近幾年則升級成了微短劇。”全球跨境電商“三中心”支持保障部負責人張俊說,微短劇等傳播形態能夠很好地培養用戶黏性,會成為未來出海的主要支點。
在張俊看來,想要在當今市場取得成功,已經不能再單純地“賣商品”,而是要販賣“情緒價值”,也即消費者內心對商品的認可,而這是網絡視聽產品可以做到的。“如果用戶喜歡上一部短劇,很有可能就會去了解主角身上的配飾是什么牌子。”這樣,品牌和潛在消費者之間就建立了深度的鏈接。
全球跨境電商“三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制作優質的微短劇,可以摒棄生硬的廣告插入,將產品無縫嵌入到有情感、有文化內涵的故事線中。“例如,一款漢服不是在叫賣,而是出現在一個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精美故事里,文化體驗本身就成為了消費動機。”
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全球跨境電商“三中心”已有成功運營的案例。例如,粵產美妝品牌Dr.Leo拓展東南亞市場時,“三中心”協助梳理了品牌“成分安全、性價比高”的核心賣點,安排當地美妝達人制作“新品試用+成分測評”原創短視頻,既規避了文化差異風險,又通過達人專業背書建立用戶信任,一個月內實現GMV163.9萬元。
將進一步規范文化出海內容
“我們希望形成‘以劇帶貨、以貨養劇’的閉環。”全球跨境電商“三中心”方面稱,制造業產品與視聽內容是雙向賦能的關系。例如,多米互娛是“三中心”的重要生態合作企業,通過多米魚SaaS平臺的引入,該企業整合20萬+簽約海外網紅、100萬+紅人分銷聯盟資源,快速為廣東品牌匹配本土化視聽內容資源。
不過,在“文化+商業”出海過程中,也遇到了挑戰。例如,跨境視聽內容合規標準不統一,不同海外市場的政策要求、文化禁忌差異大,重復投入人力審核內容多,增加了運營成本;另外,海外傳播資源分散,中東、拉美等新興市場的達人資源、渠道資源不足,制約了出海市場拓展能力。
“因此,我們希望能夠建立‘跨境視聽內容合規共享庫’,搭建‘海外資源對接平臺’,并建立跨境電商產業研究院。”全球跨境電商“三中心”戰略發展委員會主任吳學踐表示,期待能夠在各方支持下,共同推動廣東網絡視聽與電商產業深度融合,讓更多“廣東品牌”通過網絡視聽的橋梁走向全球。
南方日報記者周妤潔姚翀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