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商業浪潮涌起之處,華強北必沐其先聲;每有產業風云激蕩時,此地定領其先機。
在深圳改革開放的壯闊圖景中,有一塊不足1.5平方公里的土地,聚集了超11.5萬家商事主體、35家專業市場,以及遍布全球183個國家和地區的產業鏈接。在這里,一輛電動車承載著一家人的生計,一米柜臺能孵化出一家科技企業,一個年輕人帶著畢業設計就能開啟創業之路。
這里是華強北。
從“中國電子第一街”到“新質生產力策源第一街”,這片熱土以持續自我革新的姿態,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一米柜臺的躍遷”,不僅是物理空間的升級,更是經營理念與商業模式的深刻變革;“一輛電動車的營生”,映射出小微主體的靈活韌性與草根創業的蓬勃活力;“一公里全產業鏈創新生態圈”,則凝聚了研發、制造、交易的高度協同,展現出產業集群的深厚底蘊;“一站式買賣全球交易平臺”,打破時空界限,將華強北的輻射力拓展至國際市場,彰顯了數字經濟時代下“中國硬件硅谷”的開放格局;“一體化生產性服務業要素協同圈”,更進一步通過金融、物流、技術、人才等要素的高效整合,構建出賦能實體經濟、助推科創轉化的系統支撐。這“五個一”彼此交織、相互賦能,共同構成華強北從傳統電子市場向新質生產力策源地躍遷的核心引擎。
8月26日,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的重要日子。作為深圳商業版圖里的“心臟”,華強北伴隨特區走過了改革開放45年,既“變”亦“不變”,寫盡深圳速度與深圳智慧。
今天,我們力圖透過這五個維度,呈現華強北在新時代的轉型路徑與創新邏輯。它不僅是一個區域的進化樣本,更折射出中國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產業鏈與創新鏈共振發展的未來方向。
一米柜臺的躍遷
“得益于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帶來的裝機熱,90%客戶都是為了這款游戲而來,忙得根本停不下來!”在華強電子世界三樓柜臺前,喜配電腦連鎖店負責人屈思成在下午2點扒了幾口冷飯,便繼續投入工作。
坐落在深圳市核心區的華強北,以1.45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載起亞洲規模最大的電子產品集散地之名,見證了中國電子產業發展的風云變幻。而“一米柜臺”,便是其作為“中國電子第一街”的標志性場景,承載著無數創業夢想與故事,也創造了一個個商業傳奇。
上世紀90年代,無數懷揣夢想的年輕人來到華強北,憑借著小小的柜臺,開啟了創業之旅。彼時,“一米柜臺”是電子產品的交易樞紐,從電子元器件到組裝電腦、手機等產品,應有盡有。在這里,誕生了許多創業神話,騰訊、大疆、大族激光等科技企業創業之初,都曾在這方寸柜臺間打磨產品雛形。
7月22日,江小林在柜臺前整理智能眼鏡。除署名外圖片均由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毛思倩 攝
“柜臺長度約一米,上方是透明玻璃展示柜,用于擺放電子元器件、手機配件等產品,下方有抽屜或儲物空間,用于存放貨物。”華強電子世界總經理陳俊彬告訴記者,這里數千個“一米柜臺”,構成龐大且完善的產業鏈,能夠迅速響應不同客戶需求,生產各類產品,暢銷海內外。
兩個數據最能體現“一米柜臺”的傳奇色彩——這里誕生了50多位億萬富翁,高峰期一個柜臺的資金日流水可達數百萬元。
然而,隨著電商興起、市場環境變化,華強北傳統的“一米柜臺”模式受到沖擊。客流量的“沖高回落、由旺到平”,給華強北帶來不小壓力。
變,于創新中求索突破。
一方面,華強北商戶積極創新經營模式,從傳統單一銷售向提供組合式服務轉變。許多電腦檔口不再局限于單賣元器件,而是為客戶提供組裝、調試等一站式服務,滿足客戶多樣化需求。
這種轉變不僅提升了客戶成交率,也增強了市場競爭力。以DeepSeek(深度求索)火爆引發的二次開發為例,華強北商戶憑借強大供應鏈和組合式服務,迅速調配設備,滿足客戶需求,業務增長近五成。
另一方面,華強北的市場空間也在不斷升級。曾經擁擠、密集的柜臺場景,逐漸被沉浸式、場景式、體驗式的數碼商超所取代。
以華強電子世界二店為例,通過整體改造升級,營業面積約6萬平方米的市場內,2000多家商戶煥發出新活力。今年“五一”假期首日客流量破3萬人次,客戶平均停留時間增長兩倍。曾經以批發為主的柜臺,如今搖身一變成為集展示、體驗、銷售為一體的“超市”,吸引大批國內外游客,拎著空箱子來華強北打卡,人流量增長超80%。
2002年開始在華強北經營“一米柜臺”的商戶江小林,今年5月入駐華強電子世界二店。“以前經營網卡、交換機、門禁等產品,現在轉型做智能眼鏡,創立了RockLion自有品牌,柜臺擴大一倍,增加了體驗式消費場景,月銷售額可達200多萬元。”他說,自己的優勢依然是前店后廠,從柜臺銷售捕捉俏銷產品,背后的工廠迅速生產供應。
“華強北的轉型不止是空間改造,更是發展業態的更新和發展邏輯的更迭。看似外觀和模式變了,但‘前店后廠’的優勢沒變。”華強北街道辦黨工委書記陳炯文說,過去拼價格、拼渠道,如今比設計、比服務,柜臺從線下轉向線上線下相融合,從單一銷售變為集展示、打樣、直播、出海于一體的綜合空間,甚至部分柜臺“變身”創業孵化器,成為高校畢業生和創客實現夢想的第一站。
7月22日,華強北一家電子產品“超市”,顧客選購產品。
2023年以來,華強北實施街區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行動,新增10萬平方米產業空間,新改造后的13家電子市場出租率超八成。如今,越來越多的形象展示店、潮玩集合店、AI+體驗店、網紅餐飲店出現,以高顏值、高體驗感吸引著成群結隊的年輕人前來打卡。
從“柜臺上賣貨”到“平臺上賣全球”,從單品流通到鏈條配套,柜臺雖小,邏輯已變。如今的新“一米柜臺”,連接的是供應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也承載著從“看得見摸得著”的硬件到“云端協同智造”的軟件升級,見證了深圳制造從“價格優勢”邁向“品牌價值”的演進歷程。(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科 毛思倩)
一輛電動車的營生
城市尚在沉睡,華強北早已醒來。
清晨,華強北街頭已是一片忙碌,外賣騎手小李在茂業百貨新增的臨時停放點麻利地停好車,快步走向商家取餐。“現在有專屬車位,效率高多了!”他抹了把汗,又匆匆匯入車流。
不僅是外賣,在人口和建筑密集的華強北,因貨車難以在小巷長時間停靠,不少商戶會聯系對接電動車或板車工人完成“最后一米”貨運。這些工人也如同華強北的“毛細血管”,支撐著小型商業單元運轉。
今年58歲的張大爺就是其中一員。他來自云南曲靖市馬龍區雙堆村,2010年,為供一雙兒女上學,張大爺帶著妻子來到華強北,靠一輛板車開啟拉貨生涯,這一干就是15年。
每天上午10點到晚上8點,從一單15元起步,張大爺慢慢積累客戶,巔峰期月入能到7000元。那些年,他和妻子每月要擠下1500元房租、1000元生活費,再湊出4000元供孩子上學,日子過得節儉又緊張。如今,這份營生終于有了沉甸甸的回報——2017年幫兒子在曲靖市付了買房首付款,2020年在老家蓋了新房。看著孩子成家立業,張大爺笑著說:“現在壓力小了,干完年底就回家歇著嘍。”
一道道車轍,印刻著華強北的日常營生。
在華強北,超過15萬輛電動自行車、板車、貨車穿梭于樓宇之間,承擔著日常通勤、電子產品配送、外賣送餐等功能。這些車輛的背后,是無數像張大爺一樣為生活奔波的身影。
7月22日,華強北街頭車來車往。
膠帶撕拉作響聲,是記者在華強北街頭聽到的最多的聲音,奏鳴出這片商貿區的忙碌圖景。這里,每天來自世界各地的貨品如潮水般涌入,又海量發往全球各地,而承接中長途運輸的貨車,就是串聯起華強北與各地的“小動脈”。
年過40歲的貨車司機林先生,來深圳工作3個多月了,此前他在蘇州老家從事建筑工程。每天從華強北拉到深圳市龍華區的一家公司,“兩點一線”的工作模式,月收入6000元。“家中有五口人,妻子在老家打零工,三個孩子都在上學,每月我會將一半收入寄回老家。”他說。
依托龐大的商貿體系,華強北吸引了眾多物流企業在此布局。順豐、京東等頭部企業與數百家中小型物流站點構建了高度發達的物流網絡,物流從業者7000余人。貨車每天運送超150萬件包裹穿梭于這片商業熱土,年收貨量7000萬件,發貨量超10億件,年總體貨值超1000億元,構建起覆蓋全球的立體物流網絡。同時,華強北通過無人機即時配送、地鐵高效中轉等方式,實現了“空中+地面+地下”多維度暢通的物流。
7月22日,在華強北一個電子市場旁,物流車集中在一起等待上貨。
無論是板車、電動車,還是負責中長途配送的專線貨車,都是華強北電子貿易鏈條里不可或缺的流轉環節。從商城之間的配件短駁、商圈與工廠的貨物中轉,到最終將商品送到消費者手中,都離不開它們的支撐。
華強北電動車保有量極高,“一家兩臺”是普遍情況,電動車數量激增也給華強北帶來治理難題,亂停放等現象衍生出一系列問題。面對挑戰,華強北街道積極探索多元共治之路。
“每一輛車上裝載的,不僅是一件件貨物,也是創業者的‘生產線’,更是一個個家庭的生計。”華強北街道辦黨工委書記陳炯文說,這些穿梭不息、風雨無阻的車輛,承載著貨物,托付著生計,也編織著“中國電子第一街”的活力脈絡。
陳炯文說,今年街道辦通過重新劃定電動車停放格、明確禁停區域、聯合商場制定管理方案等措施,徹底改變了以往車輛亂停亂放、阻礙交通甚至“走不動”的混亂狀況。
7月22日,一名男子騎著搭載貨物的電動車行駛在華強北街頭。
從上世紀90年代的板車,到如今街頭超過15萬臺電動車、貨車穿梭往來,工具在變,民生的溫度不變。保障每一臺車輛的暢通,既是對交通秩序的管理,更是對奮斗者的理解與支持。
車流滾滾中,這些為生計穿梭的身影,與這座城市的脈搏一同跳動。(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科)
一公里全產業鏈創新生態圈
“先干了再說!”
李偉明的手機屏保上顯示著這句話。他是深圳市佳鱷智能有限公司創始人,公司營業地點在賽格電子市場五樓。在華強北打拼近20年,李偉明喜歡用這句話提醒自己,要時刻保持洞察力和執行力。
他的確也是這么做的。2021年,當華強北電子市場的主力產品還是耳機、充電寶時,李偉明就從國外的科技眾籌網站上發現了智能眼鏡的前景,他的產品依靠眼鏡的第一視角拍攝功能打開了市場。
隨后,李偉明又根據市場變化,不斷調整產品結構。2024年,他開始賣AI智能眼鏡,只需輕點鏡腿,就能實現導航、翻譯、識物等功能;2025年,他又看好智能翻譯機的巨大市場,切入了翻譯機的賽道。
李偉明(右)在深圳參加2025全球人工智能終端展暨第六屆深圳國際人工智能展覽會。受訪者供圖
看準了,就果斷出手;市場變了,你就跟著變。李偉明的這種商業邏輯看似簡單,實際上背后有一個關鍵問題:產品始終在變,他是如何迅速布局、調整生產和銷售的?
這個秘密,就藏在整個華強北數十年積累起來的高效創新生態里。
“華強北的神奇,就在于只要你提出一個想法,就能找到人幫你實現。”李偉明說,從創意設計、產品打樣、融資撮合,到樣品測試、直播銷售、跨境物流,在步行一公里的范圍內都能完成,這意味著創新創業的反應極快、韌性極強,能夠根據市場的風向迅速調整。
這是華強北構建的“一公里全產業鏈生態圈”,以優質生態加速推動各種產業突圍生長。以AI眼鏡為例,華強北市場官方數據顯示,2025年華強北區域AI眼鏡月均銷量突破10萬臺,出口比例近40%,已出海至50余個國家和地區,全球市場占有率實現不斷突破。
在李偉明看來,當前這種高密度協同、全要素支撐的“一公里全產業鏈創新生態圈”,是華強北無與倫比的競爭力所在。一方面,創新生態的專業度、集中度越來越高。據李偉明回憶,十幾年前,他剛開始在華強北創業時,這里還是“一米柜臺”的天下,以小散商戶為主,靠著信息差賺錢。創新創業的生態雖然也很方便,但創業者需要自己一家一家供應商去跑。然而,在如今華強北的創新生態里,方案公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方案公司,顧名思義就是為企業提供工業生產解決方案的公司。創業者不用獨自找齊供應鏈,只需要把想法告訴方案公司,充分溝通、碰撞即可。做版、設計乃至制造,都由方案公司負責。李偉明說,創業者的角色變成了設計生產和銷售消費之間的“中間商”,“知道客戶想要的功能應該找誰來實現,知道客戶要什么然后找合適的方案公司去做,這就是我們現在的核心優勢”。
另一方面,從這個創新生態中培育的產品,技術含量越來越高。長期以來,人們常常用“三天出樣、七天上線”來形容華強北生態的高效率,李偉明對此卻有不同的看法。
在他看來,過去,華強北是以模仿為主,造出一個產品確實很快,半個月甚至一個星期,也不奇怪;現在華強北產品技術含量越來越高,很多商家更看重技術迭代和產品的創新性。“AI眼鏡、翻譯機,關鍵就是要東西好,才有競爭力。”李偉明說。
李偉明喜歡研究國際市場,東南亞喜歡性價比高的基礎款,歐美側重高端功能,非洲則需要耐損耗的設計……他希望自己的產品走得更遠。從全球最大的電子元器件集散地到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新質生產力策源地,就是在李偉明這樣無數創業者的努力下,中國供應鏈的精密齒輪與全球大市場的商業巨輪,在華強北這一方天地里,碰撞出了絢爛奪目的創新“火花”。(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陳宇軒)
一站式買賣全球交易平臺
最新數據顯示,華強北電子產品出口覆蓋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日均海外客商流量超7000人次,年交易額突破4000億元。無人機、智能機器人、AR/VR設備等科技新品從這里發往東南亞、中東、歐美市場,僅2025年上半年,“華強北造”AI眼鏡海外銷量同比增長270%。
曾經華強北“一米柜臺”走出億萬富翁的故事,如今正被新敘事覆蓋。“過去客戶問‘有沒有更便宜的仿制品’,現在問‘能否定制帶AI功能的智能終端’。”在華強北經營23年的迪馬士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銷售經理江小林告訴記者,訂單結構的變化折射出產業升級的浪潮。
今年以來,華強北步行街上出現了一個新景象,越來越多外國客商拎著行李箱專程來到這里采購無人機、機器人、智能穿戴等產品。在全國首個無人機全產業鏈選品中心,不僅能現場體驗最新機型,還能一站式完成采購、檢測與發貨。
伴隨離境退稅“即買即退”政策落地,華強北的離境退稅商鋪生意也日漸紅火。記者在市場一家退稅店鋪看到,外國客商購買智能翻譯機后,當場即可辦理退稅手續,帶著裝滿電子產品的行李箱輕松返程。
當前,華強北正通過不斷完善的交易和服務體系,讓“拎箱采購、退稅帶走”成為外商眼中最便捷的采購模式,也為中國智造產品出海提供了新的窗口。與此同時,華強北還設有韻匯通外幣兌換點和自助外幣兌換機,方便外商隨時換匯;轄區內超100家國際物流點形成完備的跨境配送體系,顯著降低了企業的物流成本。
7月22日,外商在華強北一處商戶挑選產品。
華強北街道辦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街區擁有年銷售額超百億的電子專業市場超過20家,入駐企業逾4萬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45家。產業形態從單純現貨交易向“研發設計—柔性制造—展示體驗—全球分銷”一體化轉型。
“一站式買賣全球交易平臺,正是華強北突圍的關鍵。”深圳大學經濟數字化轉型與高質量發展實驗室主任鄭尊信說,為了實現“買賣全球”,今年華強北先后落戶了深圳大學實驗室、馬昕院士實驗室、錢學森教育工作委員會、西安科技大學深圳研究院等4家科研機構高校學術資源,為供應鏈選品、多幣種支付、離境退稅、國際物流、知識產權保護等環節提供智力支持。
“二手電子交易長期存在制度空白,需要標準和體系的長期建設。”位于華強北的中國二手電子交易中心副總經理陳卓平表示,中心不斷推動交易行為規范化,統一檢測流程。
2023年,華強北推動成立二手電子交易中心,得到深圳市、福田區商務部門的支持,牽頭制定出口標準化規范,推動構建全國首部二手手機交易“五標準”體系,即圍繞檢測、質量、交易、認證和流通,形成二手手機的體系化標準。這一舉措不僅提升了國內市場的專業水平,也為進入國際市場打下了基礎。
7月22日,外商在華強北一處商戶挑選產品。
2024年4月,全國首單27萬港元的二手手機出口訂單從華強北發出,標志著中國二手電子交易在國際貿易領域邁出重要一步。如今,打開中國二手電子交易中心公共服務平臺,輸入機型的IMEI、SN號等信息,就可一鍵查詢檢測機器的溯源質檢報告。有了“官方平臺”認證,極大提升了整個行業的信譽水平,贏得了更多國際消費者的信賴。
“我們要讓華強北成為全球買家心中的‘品質保證’標簽。”華強北街道辦黨工委書記陳炯文說,華強北的蛻變是中國制造、中國市場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的縮影。未來,隨著跨境電商、低空經濟、綠色循環產業等新業態不斷發展,華強北將持續發揮平臺優勢,推動更多“中國方案”走向全球。(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科 白瑜)
一體化生產性服務業要素協同圈
“MR眼鏡最大的成本在屏幕,在華強北的好處就是能夠第一時間看到最新的元器件,對比性能和價格。這對于產品迭代來說很重要。”在華強北智方舟孵化器里創業的王振說。
專注于研發VR(虛擬現實)眼鏡、MR(混合現實)眼鏡的玩出夢想(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于2024年4月在深圳設立了玩出夢想(深圳)科技有限公司。作為該公司的首席運營官,王振告訴記者,產品零配件很多來自珠三角,深圳有很多VR內容開發者,在硬件、軟件上都有優勢,“來到華強北,目的是推動產品在國內外的銷售,并及時獲取最新的行業動態,以及對接融資機會”。
智方舟孵化器總監鄧捷芳介紹,相較于其他孵化器,位于華強北的孵化器有獨特優勢,它擁有最便捷的電子元器件供應鏈和最快速的市場資訊。比如,智方舟孵化器里入駐的還有來自海外的種子輪/天使輪孵化器,這個“孵化器中的孵化器”從世界各地招募硬件創業者,集中在華強北進行為期半年的孵化,利用華強北及周邊的電子元器件設計、打板、小批量生產等配套資源,可以快速實現創意驗證,半年時間里就能快速篩選項目。
在華強北智方舟孵化器創新創業的大象機器人(7月28日攝)。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趙瑞希 攝
借助于華強北強大的供應鏈能力,入駐智方舟孵化器的深圳市大象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批量化生產的關鍵一步,快速實現盈虧平衡。
大象機器人產品副總裁林鴻林告訴記者,公司從工業機器臂的擁擠賽道里走出來,選擇“軟硬件開源的桌面級教育機器臂”這一細分賽道,研發的易用易開發的教育機器臂產品很快得到市場驗證,如今已走入國內外上百所學校。最低只需4000塊錢的價格,就能讓機器人、自動化專業的學生用較低的成本學習如何通過軟件編程、算法開發等控制機器臂,并逐步搭建更加復雜的項目。
“我們每年發布十余款新品,研發速度很快,華強北的供應鏈資源讓我們可以就近快速采購到各類零配件。”林鴻林說。
在華強北,政府部門作為創新“助跑者”,致力于搭建制度跑道、打通服務接口。今年,華強北街道辦聯合轄區企業建立孵化器十項支撐機制,其中包括金融服務直通車機制,區金融服務中心主任每月對接入孵企業融資需求,鏈接金融機構為入孵企業提供專屬金融產品。
創新的基礎不是單個要素,而是多要素的協同聯動。以電子元器件和電子產品交易為主的華強北,正在著力構建“數據+人才+金融+設計+孵化”一體化的創新支撐圈,計劃通過設立10家未來產業孵化器、10家新興產業孵化器、30家“黨建+創客”孵化器,打造智能化科創區。截至目前,華強北已有孵化器11家。
7月22日,人們走過位于華強北的華強電子世界。新華社記者趙瑞希攝
華強北街道辦黨工委書記陳炯文說,華強北正大力構建“灣區紅樹林式”創新創業生態,像紅樹林一樣開放、包容、協作、韌性、共生,將整個街道打造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孵化器,實現“創意進,產品出;創意進,企業家出”,源源不斷地將新技術和產品播撒到世界各地、千行百業。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趙瑞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