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8月25日訊(深圳晚報記者 楊勇 張強 李晶川 吳潔 任憲平 董玉含 杜婷 魏羽辰)深圳到底是什么樣子?
大鵬?那是地圖上的。借你一雙千里透視眼,從太空看,深圳就是一個立方體,超大號的那種。
地表上的世界經濟十強市、中國工業和外貿第一市、與硅谷齊名的“創新之都”;地下“又一城”,人均建筑面積6平方米,每天近千萬人次在地下穿行;各種飛行器穿梭低空,“萬物皆可飛送”,“天空之城”并非浪得虛名;海上“家里有礦有糧倉”,14.7%的GDP帶著“海”的鮮味。
深圳是多面的、花式的、復合的。她會魔法,本身就是藍星上的一大奇跡。
■ 地表奇跡
南山區一間操控室,算法工程師王啟明頭戴VR設備,神情專注,雙手揮動、抓握、調整。
1800公里外。山東日照一個普通家庭的廚房里,人形機器人“Atom”正精準復制王啟明的每一個動作。沒多久,一塊香噴噴的牛排,就被“Atom”端上了餐桌。
這是深圳人工智能發展成果的一個切片。
在本不寬裕的空間里,深圳通過科學布局、集約建設和創新發展,不僅實現了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也為這里的人民創造了和諧、幸福、現代、美好的生活。
深圳的面積不大,但深圳人的心很大。他們把城市分成多個功能組團,每個組團都有相對完整的城市功能、形成各自的空間結構。
從“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的戰略布局,到“多中心、網格化、組團式”城市空間實踐,深圳在螺螄殼里做出了精妙道場。
福田中心區主打金融與高端服務業。南山匯聚全球創新要素。寶安“互聯網+”未來科技城、龍崗AI與新一代信息技術、龍華數字經濟圈、坪山新能源汽車高地等產業組團各具特色、彼此成就。前海、河套、光明科學城、大運科教城等重大平臺如明珠鑲嵌。
建設中的前海。 深圳晚報記者 寧杰文 攝 深圳低空經濟初具規模。 資料圖
深圳在有限的空間,創造出無限可能。
2024年,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創造超18.4億元GDP,全國第一。在世界經濟版圖上,深圳經濟總量連續多年位列全球前十,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和外貿出口連續多年全國居首。這一切,都發生在最近的45年間。
■ 地下迷宮
清晨7時,周志偉走出家門,趕往固戍地鐵站,準備坐1號線到車公廟上班。
林森和員工們這時已經忙開了。他在地鐵沿線站點開的20多家“品順坊”餐飲店,正等著上班族的光顧。
地鐵是深圳的大動脈,也是“地下城堡”的主干道。
45年來,深圳既向上生長、水平擴張,又向下拓展。大部分的地下空間,正是沿地鐵網而布局。
依托595公里地鐵線,深圳已在地下造出了一座不亞于小城市規模的新城,總建筑面積超過1億平方米、人均6平方米。
深圳的“地下經濟”,有著獨具特色的發展路徑:前海樞紐、北站樞紐、崗廈北樞紐、黃木崗樞紐等超級地下工程,集地鐵、高鐵、商業、辦公、文化、居住于一體;羅湖金光華廣場,福田連城新天地、福田站樞紐,南山海岸城等大型地下商城,空間大、業態全、客流洶涌;龍華、寶安、龍崗、坪山等區通過地鐵連通,疏解城市中心區功能,帶動沿線土地升值與產業集聚。
深圳地鐵崗廈北站人潮涌動。
深耕又精耕,城市的發展空間、想象空間就都打開了。
目前,深圳地鐵每公里與地下空間的接駁面積、地下空間開發體量,都居全國城市之首。
但深圳停不下來,已劃定48個地下空間重點開發地區,規劃建設機場東、光明城、平湖等一批大型“地下城”。
■ 低空猛禽
數天前,我國自研的2噸級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凱瑞鷗”,裝載著新鮮水果和緊急藥品,從深圳大鵬起飛。58分鐘后,“凱瑞鷗”抵達150公里外的惠州19-3海上石油平臺,完成全球首次海上石油平臺物資運輸飛行。
這次首航,將以往只能船運的10小時航程縮短了90%以上。
還是在這個夏天。4名游客在蛇口郵輪母港坐上直升機,20分鐘后降落珠海東澳島。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首條跨城海島低空航線。
低空,正成為深圳人探索發展新經濟的新疆域。
深圳的小目標是,到2026年底開通載人、載貨飛行等各類低空商業航線1000條以上,70%以上市民可享受“2小時同城、4小時跨城”低空快送服務,低空經濟產值突破1300億元。
深圳低空經濟初具規模。 資料圖
完善的產業鏈,是深圳敢想敢干的底氣。以大疆、道通、大漠大、高巨等全球無人機領軍企業為代表,深圳群居著1900多家低空產業鏈企業,無人機全球專利布局超過1.4萬件,全國90%的消費級無人機、60%的工業級無人機出自深圳。
不斷涌現的應用場景,則是這一任務推進的“加速器”。順豐在深圳開通航線近百條,日均配送近萬單。美團無人機已建成17條常態化航線,城市低空物流網絡初具規模。大疆等企業的無人機深度參與城市巡邏、應急、環保監測。深圳交警用無人機進行高速公路巡邏并處理事故,響應時間縮短50%以上。
深圳,正朝著“低空經濟第一城”、國家低空經濟產業綜合示范區的大目標飛去。
■ 海上巨艦
直升機轟鳴聲中,一望無際的大海中出現一個黑點。隨著高度下降,陸豐13-1鉆采平臺漸露真容。
飛機平穩降落在平臺上。平臺總監韓長威走下機艙,回到他最熟悉的地方。做深圳人14年,他有一半時間在海上,對南海的了解,不比這座城市少。
包括陸豐13-1在內,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已在南海東部勘探開發52個礦區,連續三年實現2000萬噸以上穩產,成為我國第二大海上能源生產基地,公司也成為深圳工業巨子、利稅大戶。
有人在海上挖礦,也有人在海上打糧。
中國駐斐濟使館外的海濱公路上,深圳聯成遠洋漁業有限公司員工董文炎正沿著海邊慢跑。
從2010年在斐濟首都蘇瓦設立漁業代表處開始,董文炎就經常跟公司船隊往太平洋各島國跑,船隊也壯大到72條。
向深海遠海要食物、打造“藍色糧倉”,深圳的腰桿越來越硬了。自有技術和裝備的現代化,讓深圳遠洋漁業產值已占廣東86%。目前,深圳正在加快建設國家遠洋漁業基地、國際金槍魚交易平臺。
深圳還有“自留地”——2030平方公里的規劃海域。向海圖強,是深圳拓展空間的題中應有之義。
港口經濟是深圳海洋經濟的支柱。2024年,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3339萬標箱,居全球前四,已開通275條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通達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涉海新興產業是深圳海洋經濟的新動能。海工裝備不斷邁向高端,招商工業、中集等發力LNG船、豪華郵輪、深海裝備;海洋電子信息產業快速崛起,一批新質生產力大展拳腳;濱海旅游、郵輪經濟日漸紅火。
目前,11萬家涉海經營主體,包括1200多家海工裝備制造、船舶工業企業和1.5萬家海洋信息服務企業,在深圳的陸海之間組成了完善、穩固的海洋產業鏈,去年海洋經濟增加值達5409億元。
承載“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國家使命,深圳已揚帆啟航。
深圳的立體發展探索,被規劃專家稱作現代城市規劃建設的一場“空間革命”。它突破了有限土地的物理邊界,讓城市發展更有高度、深度、廣度和可持續性。
深圳高質量發展的秘密,就藏在這個立方體里,簡稱“深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