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8月25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楊明銘 吳禾昆)“以前電動自行車亂停亂放,走路都要擠車縫,現在出站一眼望去,車子都停得整齊,心情都舒暢了。”8月21日下午3時,在龍華區清湖地鐵站口,居民劉女士由衷感慨。一旁,工作人員正將一輛輛布滿灰塵的電動自行車搬離。當天,8個地鐵口共計清理1978輛,其中長期停放車輛1035輛。
8月18日,龍華區在轄區8個地鐵口設立醒目的“電動自行車停放嚴管區(一類)”藍色指示牌,向社會正式公布“未在劃線區域內停放或在劃線區域內連續停放超過3天的電動自行車,將被遷移至指定臨時停放區”的管理規則。這標志著龍華區電動自行車亂停放的系統性治理行動正式啟動。
龍華區在全市首推轄區公共區域逐級劃分停放嚴管區,破解超大城市電動自行車治理難題。
目前,龍華區電動自行車數量達到近100萬輛,高頻次、高密度的出行場景為城市治理帶來考驗,電動自行車圍堵地鐵口、違規占道現象既影響通行效率,更埋下安全隱患。
面對這一治理難題,龍華區拿出了“啃硬骨頭”的決心,全面啟動電動自行車亂停放專項整治行動。從過去街道零散探索到全區系統治理,從各自為政到協同攻堅,龍華錨定“系統性治理”的核心路徑,以“敢干”的闖勁打開治理突破口。
致力于還市民暢通、安全、整潔的公共空間,龍華區在全市率先對公共區域逐級劃分“電動自行車停放嚴管區”,制定分級停放管理規則,構建以試點帶動全域嚴管的長效治理機制,同時以“數智治理”為重要抓手,引入AI 3D建模技術構建智能識別體系,為破解高密度城區電動自行車治理難題探索出一條“科技支撐、規則引領、精準治理”的新路徑。
以“嚴管區”為突破口
由“亂”到“治”見成效
地鐵口、商圈、寫字樓周邊等地是電動自行車停放矛盾最集中的區域,也是治理的“硬骨頭”。龍華區率先破題,以“嚴管區”為突破口,以AI 3D建模為支撐,以民意訴求為導向,推動電動自行車治理邁向系統化、長效化。
“我們不是一刀切治理,而是分級分類推進,既要解決突出問題,也要保障市民的基本停放需求。”龍華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負責人介紹。龍華按照“分級分類、柔性疏導”的原則,把全區劃分為一、二、三類嚴管區,分試點攻堅、深化攻堅、全面鋪開三個階段展開,確保兼顧治理效能與群眾權益,力爭實現由“亂”到“治”的轉變。
第一階段試點攻堅期,劃定一類嚴管區。目前,第一批試點已在龍華區全域6個街道全面開展,共設立8個點位,其中龍華、大浪街道各2個點位,其他街道各1個點位。陽臺山東站、元芬、龍華、清湖、觀瀾湖、松元廈、白石龍、長湖等8個重點地鐵站周邊區域為試點,未在劃線區域內停放或在劃線區域內連續停放超過3天的電動自行車,將由屬地街道統一遷移至臨時停放區,同步張貼告知標識,建立“一車一檔”電子臺賬,確保處置過程可追溯、可核查,車主可掃標識牌上二維碼尋車,隨時取回車輛。
第二階段深化攻堅期,龍華未來將公布二類嚴管區點位,整治范圍擴大延伸至全區重點商圈、大型寫字樓周邊公共區域,在二類嚴管區對未在劃線區域內停放或在劃線區域內連續停放超過5天的電動自行車,由屬地街道統一遷移至臨時停放區。
第三階段全面鋪開期,在試點攻堅、深化攻堅工作基礎上,將整治范圍全面擴展至全區所有公共空間區域,實現轄區內電動自行車治理無死角覆蓋。
“治理的目的不是為了處罰,而是為了疏導。”工作人員解釋,遷移車輛是釋放公共空間的手段,但車主的取車權利始終得到保障。市民發現車輛被遷移,只需掃碼告知牌上的二維碼,即可查看車輛停放位置并取回。
這種循序漸進、分區分級的治理模式,既考慮了居民日常使用的便利性,又以剛性規則逐步形成新的公共秩序。據悉,行動力爭實現短期內重點區域電動自行車動態清理、公共空間初步釋放,中期全區重點商圈、大型寫字樓周邊公共區域電動自行車動態規范管控,推動城區核心商業區域市容秩序顯著改善,長期優化市容秩序、城區面貌徹底改變、居民生活品質躍升的系統治理目標。
工作人員將違停電動自行車搬離。
以AI 3D建模為支撐
“數字龍華”破解治理難題
治理電動自行車亂停放,技術上的難點在于“識別難、監管難、取證難”,傳統方式依賴人工巡查,效率低、覆蓋面有限,且在復雜環境下難以精準識別車輛特征。
隨著“數字龍華”戰略深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正廣泛融入社會治理的各個領域。龍華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聯合區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以技術突破為核心支撐,在城管領域創新引入AI 3D建模技術,轄區科技創新企業基于該技術進行深度二次開發,打造了智能化、高精度的“電動自行車智能識別比對系統”。
此次行動采用的AI 3D建模技術,是計算機視覺領域新興、世界前沿的實時三維場景重建技術,其核心源于點云渲染優化和概率輻射場建模,相比傳統技術,兼具高精度、低算力開銷優勢,且支持動態目標跟蹤與更新,已成為數字孿生、智慧城市等領域的熱點。
“AI不僅能識別車型,還能進行動態比對,判定車輛停放時長。”相關技術人員介紹,結合數據庫信息,識別系統可快速完成車輛身份的智能比對,精準判定車輛的實際停放狀態和時長,為管理措施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撐。
同時,系統具有高精度建模功能,可以實現對停放區域的電動自行車多角度、立體化掃描與建模,突破光線、角度、部分遮擋等干擾因素,大幅提升車輛特征的識別準確率。
與“人工巡查”相比,該技術可全方位、立體式、智能化、實時精準監測,巡查監控畫面高清、數據采集全面,從技術層面彌補人工覆蓋區域不全、難持續跟蹤等問題,大幅提升了處置效率。
“過去靠人海戰術,現在靠數據驅動。科技,讓城市管理跑得更快、更準。”龍華區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負責人表示。數字賦能不僅為“精準治理”提供科學依據,更讓“數字龍華”的技術優勢切實轉化為城市治理效能,讓治理真正走向“精細化、智能化”。
以民意訴求為導向
疏堵結合保障停放需求
電動自行車治理的核心,不只是“管住”,更要“管好”。龍華區堅持“疏堵結合”,一方面嚴格管控亂停放,另一方面則積極擴充停車空間。
城市空間寸土寸金,如何讓非機動車“有處可停”?在優化停放規劃方面,龍華區堅持以市民實際需求為導向,各街道按照“能劃盡劃、應劃盡劃”原則,結合區域空間條件,科學合理劃分電動自行車停放區域。同時,規劃臨時停放區與長期集中停放區的具體位置及容量,全力保障市民的基本停放需求。
為暢通反饋渠道,搭建便捷高效的群眾溝通平臺,龍華區在“深圳龍華”微信公眾號上開設網上民意通道。市民可對在公共區域長期閑置無人管理的電動自行車進行投訴反映,工作人員將及時按工作規范組織遷移停放。同時還可以通過該渠道反饋關于治理行動的意見和建議,相關部門對其進行實時梳理、研判吸納。
事實上,這場整治行動也正在推動城市文化的微妙變化,更多市民開始主動尋找劃線車位,甚至自發提醒他人規范停放。“當規則逐漸變為習慣,當‘不可停’的物理約束內化為‘不想停’的自覺,治理才算真正成功。”龍華區相關負責人表示。
記者點評
治理電動自行車亂停放,看似“小事”,卻關乎“大局”。從“滿地亂放”到“有序可依”,電動自行車停放秩序之變,本質上是城市公共空間治理能力的提升。問題導向、科技賦能、分級分類、疏堵結合、民意參與——龍華區的探索提供了一種可復制、可推廣的城市治理邏輯。
曾經的“堵點”,正在成為展示城市治理能力的“亮點”。在這場治理實踐中,龍華展現出敢闖敢試、善作善成的改革氣魄,為深圳乃至全國高密度城區破解電動自行車治理難題提供了新樣本,成為深圳這座先鋒城市在治理現代化道路上的生動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