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8月22日訊(深圳晚報記者 趙偉君 李福瑩)站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的時間節點,我們來講講改革開放的故事。與以往講述的方式不同,這一次,我們想從新發現的改革開放文物開始。
目前正在進行的深圳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簡稱“四普”)工作,讓改革開放的故事更加有跡可循。據了解,深圳在專門針對改革開放時期文物的專項普查中,不僅對原有的35處改革開放文物進行了細致復查,更有42處新的改革開放文物被首次發現。
今天,我們通過改革開放文物新發現——全國第一個村級股份企業萬豐股份合作公司舊址,來講一段特別的故事。
萬豐股份合作公司舊址如今是萬豐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本版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現在的萬豐股份合作公司。
機遇隨著時代浪潮而來
在寶安新橋街道萬豐社區,一棟黃色三層小樓矗立。這座占地315平方米的建筑,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史上一個重要的坐標原點——全國第一個村級股份企業萬豐股份合作公司舊址。
作為深圳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的“改革開放文物新發現”,它被拂去塵埃,袒露出一個村莊與國家命運共振的滾燙記憶。
萬豐村名取意“年年豐收,永世興旺”,承載著南宋末年遷徙至此先民的樸素愿望。
興旺的機遇隨著時代浪潮奔涌而來。197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先在廣東深圳、珠海兩市劃出部分地區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8月26日,深圳與珠海、汕頭、廈門一同被批準設立為首批經濟特區。彼時正值香港經濟轉型期,一批勞動密集型產業借開放之機,有意向沿海地區轉移。萬豐村敏銳捕捉到這一機遇,希望引進外資辦廠。
然而,一沒資金二沒技術,“筑巢引鳳”談何容易。最后還是當時的萬豐村黨支部書記拍板,決策收回分下去的土地統一規劃,以土地資源破局。
引入股份制,村民變股東
1984年,萬豐村等來了改變命運的機會。有港商提出投資5000萬元,但要求半年內建成兩萬平方米廠房及1600人居住的職工宿舍。完成這一條件,起碼需要700萬資金,這對萬豐村來說是天文數字。村集體最終決定:引入股份制,讓村民變股東。
“每人出資5000元入股。”號召一出,62戶村民紛紛響應,匯聚了25萬元原始資本——全國首個村級股份企業“萬豐股份合作公司”由此誕生。村民既是工廠的勞動者領取工資,又開創農村股份制先河,作為股東共享“分紅”。
萬豐人用“共有制”這把鑰匙,開啟了共同富裕的試驗田。“萬豐模式”的精髓在于其獨創的“三級所有制”與“三級分配體系”:產權上,個人股權、小村集體、大村集體層層嵌套,既激發個體活力又保障集體力量;分配上,股份分紅、小村集體分配、大村集體福利協同推進,財富如活水滋養村民。
萬豐迅速走上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車道,創造了農村股份制經濟的“萬豐模式”,被譽為“南國第一村”。
這座小樓仍在發光發熱
深圳在“四普”工作中,對“萬豐股份合作公司舊址”作為“改革開放文物新發現”的確認,實際上也是完成了一段改革開放記憶的考古式發掘。
2024年,寶安區“四普”實地調查組組長龔一飛帶領團隊,通過海量文獻、親歷者口述與實物佐證,令舊址原貌在多方印證下得以廓清——這棟不起眼的小樓,正是“萬豐模式”的策源地。
萬豐股份合作公司舊址的價值,早已超越建筑本身。它是中國農村股份制改革的“源代碼”,以共有制實踐為“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復制的深圳方案,催生了深圳乃至全國農村股份合作經濟的蓬勃浪潮。
這座黃色小樓,如今作為萬豐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和綜治中心,依然在社區治理中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