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8月18日訊(記者 張凡 通訊員 汪楊梅)“我們提議建立‘校園欺凌法律援助響應機制’,讓每個被欺凌的同學都能第一時間獲得幫助!”“這是我和同學繪制的社區‘隱患地圖’,這里井蓋松動、那里電線垂落,我們設計了‘兒童發現—社區響應—多方聯動’的快速處理閉環。”“在家庭中,父母的監護權和我們的隱私權,就像天平的兩端,需要找到平衡點。”8月15日下午,龍崗街道黨群服務中心二樓傳來陣陣清脆而堅定的童聲——來自轄區5所“校-社”關愛基地的20名9至15歲青少年,作為首批“青少年關愛服務體驗官”,在“法潤少心?童行守護”法治教育成果展上,自信展示他們在暑假期間完成的三份“法治方案”。
此次活動由深圳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指導,龍崗區關工委、區人民檢察院、區教育局、龍崗街道辦事處聯合主辦。龍崗街道黨工委副書記、人大工委主任余海元出席活動,黨群服務中心、平安法治辦(司法所)、區人大代表、“青橙”護未隊代表、轄區學校及家長代表等70余人現場聆聽并參與點評。
青少年主筆“法治提案”:從觀察到行動的實踐跨越
此次暑期法治實踐活動歷時數周,20名“體驗官”通過議題學習、實地調研、方案創設和公開發聲等環節,圍繞“校園欺凌”“社區安全”“家庭邊界”三大現實議題,交出了一份份兼具童真視角與法治思維的“答卷”。
在“校園欺凌”議題組,孩子們不僅呼吁“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更提出構建涵蓋個人、學校、家庭、社會的“暢通行動路”,明確不同主體的責任與聯動機制;“社區隱患治理”組則發揮創意,通過手繪“隱患地圖”直觀呈現身邊風險,并設計“隱患解決響應圈”機制,倡導建立兒童參與社區治理的常態化通道;而“家庭邊界”組則用“天平”模型,探討父母監護權與子女隱私權的合理邊界,其深刻思考引發在場家長與專家的強烈共鳴。
專家點贊:法治教育的創新樣本
“這些孩子對社會現象的觀察細致入微,提出的方案既有溫度又有法治邏輯。”在專家點評環節,多位代表高度評價青少年的表現。他們指出,此次活動不僅提升了青少年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更是一次“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的法治教育范式創新。
活動上,20名青少年被正式授予“龍崗街道青少年關愛服務體驗官”稱號,標志著他們從法治教育的“受教者”轉變為“倡導者”與“實踐者”。
“關檢共建”深耕法治土壤,構建青少年成長防護網
據悉,“法潤少心?童行守護”項目自啟動以來,已深入5所“校-社”關愛基地,開展精品課進校園、法護未來行動體驗、博悟啟智等7場系列主題活動,累計服務青少年1068人次。
項目創新融合“關工委+檢察機關”力量,組建“青橙”護未隊,由律師、社工、檢察官等專業人員組成導師團,通過“精品課”傳遞法治精神,以“沉浸式體驗”普及防欺凌、反詐、禁毒知識,并借助“文物進校園”等文化載體,從傳統文化中闡釋法治內涵,讓法治理念真正“入腦入心”。
龍崗街道關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持續深化項目內涵,拓展青少年參與法治實踐的平臺與路徑,聯動更多社會力量,共筑堅實、溫暖、可持續的青少年法治防護網,讓法治的種子在少年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