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8月18日訊(記者 張凡 通訊員 王美玲 劉紅勝)“老師,這虹橋上的人在幫船家拉繩子呢!就像樓下張奶奶幫我收衣服一樣!”近日,在深圳市龍崗區坪地街道四方埔社區的“頤童城長”課堂上,10歲的小宇指著屏幕上緩緩展開的《清明上河圖》數字畫卷,喊出自己的發現。這一幕,正是社區文化共學活動的生動縮影——千年古畫,正以最溫暖的方式,走進流動兒童的心里。
這場由四方埔社區聯合深圳市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坪地街道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共同開展的“古畫里的社區”主題活動,巧妙地將傳統文化與社區教育融合,讓來自五湖四海的流動兒童在沉浸式體驗中,讀懂“社區”二字背后的溫情與歸屬。
數字賦能,古畫“活”了,孩子的心也近了
課堂上,特邀講師李老師手持觸控筆,輕輕一點,《清明上河圖》便在高清屏幕上“動”了起來:汴河上的商船緩緩前行,腳店小二端茶送水,虹橋行人摩肩接踵……孩子們圍坐一圈,指尖輕觸屏幕,仿佛穿越千年,走進了北宋都城的煙火人間。
“看,這‘河市’里賣花的、修鞋的、說書的,像不像我們社區的菜市場?”“這‘腳店’能歇腳喝茶,是不是和咱們黨群服務中心一樣?”李老師的提問,讓孩子們頻頻點頭。來自湖北的小雨舉手分享:“上次我忘帶鑰匙,就是社區阿姨讓我在服務中心等媽媽的!”
當畫面定格在“挑夫幫老人提重物”“商販施舍乞丐”等“鄰里互助”場景時,教室里安靜下來。“原來一千年前的人,也和我們現在一樣,會互相幫忙。”7歲的朵朵輕聲說,臉上寫滿認真。
畫筆為橋,流動的童年“錨定”歸屬
“現在,把你眼里的社區畫下來吧!”創作環節開啟,孩子們鋪開畫紙,蠟筆與水彩筆在紙上沙沙作響。一幅幅充滿童真與想象力的“新社區圖景”徐徐展開。
小宇的畫中,左邊是古畫里的書坊,右邊是社區圖書館,中間一條彩虹橋連接古今,橋上幾個小人手拉著手。“古代人看書,現在人也看書,都在學習。”他認真解釋。來自廣西的阿杰則畫了一幅“社區互助圖”:紅馬甲志愿者幫老人拎菜、快遞員遞包裹,角落里還藏著小小的自己——正在幫鄰居王爺爺取快遞。“就像畫里的人幫船家一樣,我們社區也天天有人幫忙。”他笑著說,顏料不小心蹭在鼻尖,卻毫不在意。
這些稚嫩的畫作,藏著最真摯的觀察:有人把社區廣場舞與古畫雜耍“同框”,有人將垃圾分類點與畫中清運工并置。一幅幅作品拼在一起,竟成了一幅屬于今天的“清明上河圖”。
從文化共學到心靈扎根,歸屬感悄然生長
“比起教孩子認古畫,我們更想讓他們明白:無論來自哪里,社區都是能安心停靠的地方。”四方埔社區負責人看著墻上孩子們的作品,語氣溫柔。這場活動以“古畫里的社區—身邊的社區—畫出來的社區”為邏輯閉環,讓流動兒童在文化傳承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情感共鳴中建立歸屬。
活動尾聲,孩子們興奮地討論著李老師的新提議:“下周我們去社區菜市場寫生吧!”笑聲中,歸屬感已悄然生根。
據悉,四方埔社區將持續推出“社區尋寶”“鄰里故事會”等系列活動,讓流動兒童在真實場景中觸摸社區肌理、講述身邊故事,進一步深化身份認同。
“這里和老家不一樣,但也一樣暖。”小宇在畫作角落寫下的這句話,道出了許多流動兒童的心聲。千年古畫里的煙火氣,與今日社區的人情味,在孩子們的畫筆與笑聲中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而這場對話的終點,正是“歸屬感”三個字。對于那些隨父母遷徙、不斷適應新環境的童年來說,這份溫暖,或許是最珍貴的成長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