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獸企業作為創新驅動的新經濟引擎,不僅代表著產業變革的前沿方向,更是一個衡量區域經濟活力和科技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近日,2025中國(深圳)獨角獸企業大會在深開幕。現場全國首發的《GEI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2025》《深圳市獨角獸企業及瞪羚企業研究報告2025》顯示,2024年深圳獨角獸企業42家,總估值1599億美元,平均估值37.1億美元。
其中,深圳新晉獨角獸企業13家,數量全國第一。
中國獨角獸企業創新領域
或迎結構性調整
獨角獸企業一般指成立時間不超過10年、估值超過10億美元,且具備獨有核心技術、獨特競爭優勢和市場潛力的未上市公司。
長城戰略咨詢董事長武文生發布《GEI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2025》時表示,中國獨角獸企業已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展現出鮮明的硬科技特征和創新活力。
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獨角獸企業達372家,總估值突破1.2萬億美元,其中11家超級獨角獸貢獻近四成估值。
從行業分布看,集成電路、清潔能源、創新藥、動力電池等7個硬核科技賽道,每個都匯集了超15家獨角獸企業。其中,集成電路以56家企業、1618億美元估值連續四年領跑,商業航天以150%增速成為增長最快領域。在機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領域,獨角獸企業占比高達70.2%。
獨角獸企業在地域分布方面呈現“3+X”格局,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城市群集聚85%企業,其中北京75家、上海59家和深圳42家形成第一梯隊,其中深圳新晉數量全國居首。
▲圖源:圖蟲創意。
這些企業中,288家企業擁有有效發明專利27200件,95家企業申請PCT專利1627件,創始人中博士占比創新高,科技人員背景達15.3%。在資本層面,人民幣融資占比升至74.3%,國資參與度達60%,投資重點明顯向“卡脖子”技術領域傾斜,反映出中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轉向和硬科技企業的蓬勃生機。
獨角獸企業的高成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區域內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典認為,此次報告中,全國獨角獸企業創新領域的結構性調整特征明顯。劉典指出,隨著先進生產力、新興領域占比增加,健康的產業“新陳代謝”反映出中國創新經濟的結構在持續優化。
▲《2024年GEI中國獨角獸企業名單》(部分)
增量第一 為什么發生在深圳?
在全國創新領域呈現產業結構調整趨勢的背景下,深圳卻在這個階段抓住了新興產業的發展機遇。
《深圳市獨角獸企業及瞪羚企業研究報告2025》顯示,2024年,深圳獨角獸企業42家,新晉獨角獸企業13家,數量全國第一,占全國新晉獨角獸企業總量的四分之一。從行業分布看,軟件與信息服務(9家)、半導體與集成電路(6家)構成獨角獸主力軍,智能機器人、低空經濟等硬科技領域瞪羚企業平均研發人員超150人。
深圳13家新晉獨角獸企業分別為引望智能(智能網聯)、榮耀(智能硬件)、元象XVERSE(VR/AR)、康諾思騰(手術機器人)、杉川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禮鼎半導體(集成電路)、宏芯宇(集成電路)、創想三維(3D打印)、猿人科技(智能硬件)、拉普拉斯(清潔能源)、英飛源(清潔能源)、編程貓(互聯網教育)和蕉內(網紅爆品)。13家新晉企業占2023年深圳獨角獸企業總數的44%。
▲圖源:圖蟲創意。
增長動力分析表明,華為等科技巨頭的生態孵化效應助推了深圳獨角獸企業的爆發式增長。13家新晉獨角獸中,榮耀和引望智能兩家超級獨角獸企業均源自華為生態。
另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深圳完善的產業鏈和成熟的創新生態,使得技術型企業能夠快速實現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跨越。當市場導向的創新機制激活硬科技的長期沉淀,“有效市場+有為政府”的協同則將加速獨角獸企業的生長。
今年3月,深圳出臺《深圳市有力有效支持發展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行動計劃(2025—2027年)》,構建從發掘培育到金融賦能的全鏈條支持體系。依托深交所等頭部金融機構和超萬億規模的產業基金群,深圳正持續優化“政策+資本+人才”創新生態,力爭建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獨角獸企業集聚高地。
目前,深圳政府引導基金已支持200家上榜企業,深創投等本土機構投資超百家企業,共同推動“20+8”產業集群發展,印證了深圳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的顯著成效。
中國企業聯合會駐會副會長李冰指出,2024年中央多項重要會議明確支持獨角獸企業發展,深圳作為改革前沿,今年已連續出臺四份專項培育計劃,形成精準政策供給體系。數據顯示,深圳42家獨角獸企業中66.7%集中在硬科技領域,企均擁有141件授權發明專利、151件發明申請。
深圳各區獨角獸企業的發展也呈現出不同的成長路徑。南山區企業多依托高校科研資源和大企業生態自主孵化,福田區企業則更多受益于資本市場的支持,而寶安、龍崗等區的企業則往往與本地制造業基礎密切相關。這種多元化的成長模式,共同構成了深圳獨角獸企業的豐富生態,也為不同類型創新主體的發展提供了多樣化的土壤。報告顯示,空間布局上,南山區獨角獸企業數量高居榜首,擁有20家,占比48%;寶安區7家,福田區、龍崗區各6家,光明區2家、龍華區1家。
以坪山區為例,坪山區企業拉普拉斯入選全市新晉獨角獸企業,也是其中3家上市畢業獨角獸企業之一。此外,坪山區有6家企業入選潛在獨角獸企業,11家企業入選種子獨角獸企業,7家企業入選瞪羚企業。盡管坪山只有一家企業入選全市新晉獨角獸企業,但是從數據來看,坪山區潛在獨角獸企業、種子獨角獸企業和瞪羚企業很多,后勁和潛力之大可以期待。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深圳獨角獸企業的區域分布與全市“20+8”產業集群戰略高度契合。南山區重點發展的半導體與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領域,恰好是其獨角獸最為集中的行業;福田區重點布局的金融科技、時尚消費等領域,也涌現出蕉內等代表性企業。這種政策引導與市場選擇的一致性,反映了深圳產業規劃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據統計,截至2024年,深圳已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25家;截至2025年5月,深圳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1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2.1萬家。這些企業構成了獨角獸企業的龐大后備軍團。在全球創新資源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更多的獨角獸企業還在孕育。
未來隨著AI、量子計算等新賽道崛起,深圳的硬科技優勢將有望進一步放大。
采寫丨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