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釋放出強烈信號: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謀劃海洋經濟發展藍圖。在“向海圖強”的國家戰略下,深圳這座因海而興的先鋒城市,正站在歷史性機遇的潮頭。
▲圖源:圖蟲創意
從“三來一補”的加工貿易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雄心,深圳的海洋經濟轉型不僅是一場產業革命,更是中國海洋戰略的微觀縮影。
當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遇上海洋強國戰略,深圳如何破題?這既考驗城市主政者的智慧,更關乎中國在藍色經濟時代的國際話語權。
創新驅動,鍛造藍色引擎
海洋經濟競爭本質上是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深圳深諳此道,將創新基因植入海洋戰略,構建起全鏈條創新體系。今年4月出臺的《深圳市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扶持操作規程》,聚焦12類重點項目,對海洋機構落戶、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等關鍵環節提供精準扶持。專項資金如同及時雨,滋養著從實驗室到產業化的創新生態。
大鵬灣海洋試驗場堪稱深圳海洋科技的“超級孵化器”。這個按照“一基地、多試驗區”體系建設的綜合試驗場,覆蓋湖試、近岸、近海、深遠海全鏈條場景。即將開放的土洋試驗區配備科考試驗母船、岸基觀測點、水下測控系統等先進設施,為海洋電子信息產品、智能船艇提供真實海況驗證平臺。
在核心技術攻關領域,深圳瞄準深海采礦、海洋衛星通信等前沿方向。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研發的20kW海洋漂浮式溫差能發電裝置成功完成海試,實現我國海洋溫差能開發從理論到工程的重大突破。這項技術年有效發電時間可達風電和光伏的兩倍,展現了深圳在藍色能源領域的戰略眼光。
▲中國深圳前海城市風光天際線,深圳蛇口建筑群。圖源:圖蟲創意
產業躍遷,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深圳的海洋產業正經歷一場深刻變革,從傳統港口航運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業集群躍升。“十五五”規劃勾勒出清晰的產業藍圖:海洋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以上,海洋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以上。這一目標背后,是深圳對產業結構的前瞻布局。
在海洋工業領域,深圳正突破性發展綠色智能船舶、無人船艇、水下機器人等高端裝備。海洋服務業充分發揮深圳電子信息產業優勢,加速建設“5G+衛星”空天地一體海洋網絡。鹽田港建成更高水平的自動化碼頭和智慧港口,2024年出口“新三樣”產品超250億元。
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穩居全球前四,開通275條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通達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作為承擔深圳50%集裝箱吞吐量的“海上門戶”鹽田港,2024年創下1503萬標準箱的新紀錄。
海洋旅游呈現立體化發展態勢。鹽田區創新推出“深港沙頭角跨境海島游”,推動“海洋—海島—海岸”旅游立體開發。這種“團進團出”的跨境旅游模式,不僅活化了大灣區旅游資源,更成為深圳建設世界級濱海旅游目的地的創新實踐。
陸海統籌,優化港口集群效能
作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深諳港口是經略海洋的戰略支點,正以系統思維推進陸海協同發展。
今年年初,深圳海事局推出一系列創新舉措,打通港口效率堵點。通過實施一次性船位報告、錨泊一體化管理和重點船舶“直進直靠、直離直出”,船舶通過深圳水域減少船位報告1.3萬余次。更是解決了“二次引航”問題,每年直接為港航企業節約費用約2.4億元,節省引航時間約8000小時。
鹽田區正全面推進海洋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建成東港區一期,提速推進平鹽鐵路改造等項目,開工建設中—東港區連接橋、鹽田集裝箱調運中心。這些基礎設施如同藍色經濟的動脈血管,為深圳海洋經濟發展輸送不竭動力。
▲鹽田港。圖源:圖蟲創意
金融“活水”,澆灌產業生態
藍色經濟的長遠發展,離不開金融體系的深度參與。深圳創新金融服務模式,為海洋產業注入源頭活水。
建行廣東省分行創新推出“養殖貸”“裝備貸”“冷鏈貸”等細分產品,并引入海域使用權等特色押品。截至2025年5月,該行在海洋牧場領域貸款余額已超34億元,當年累計投放超17億元。
鹽田區探索特色船舶融資租賃業務,加快建設中遠海運亞太智慧綜合物流園等重大項目,同時大力發展保稅燃料加注業務,2024年實現保稅燃油加注38.12萬噸,同比增長33.97%;LNG加注量28.4萬立方米,同比增長538.16%。
金融創新正從個案“止渴”轉向機制“活源”,構建起覆蓋海洋產業全生命周期的資金支持體系。
全球合作,參與海洋治理
深圳的海洋雄心不僅限于本土海域,更放眼全球海洋治理大格局。
深圳港的國際航線網絡持續加密,2024年新增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17條,新增跨境電商“海上快線”6條。前海國際船舶登記制度改革深入推進,“中國前海”船籍港影響力不斷擴大。
在海洋科研國際合作領域,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聯合多國涉海機構發起“亞歐邊緣海:過去與未來”國際科學計劃倡議,吸引30國數十家機構響應。這種開放合作的科研模式,使深圳成為全球海洋科技網絡的重要節點。
深圳企業也在加速“出海”布局。中遠海運、中船等企業組建清潔能源“綠色船隊”,推動綠色甲醇加注產供銷全鏈條發展。深圳港的LNG燃料加注海事服務體系創新舉措獲全國推廣,為全球航運綠色轉型提供“深圳方案”。
俯瞰大鏟灣片區,鹽田港的龍門吊在暮色中劃出金色弧線。這片海域見證了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躍居全球前四的歷程,也孕育著中船、中遠海運正在組建的“綠色船隊”。
當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溫差能發電裝置在南海深處點亮第一盞燈,當建行的34億信貸活水注入深海養殖網箱,深圳向海圖強的故事正從港口經濟走向深藍文明。
藍色星球上,一座城的創新脈動與海洋的潮汐共振,激蕩著高質量發展的永恒節拍。
采寫丨范洋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