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首例!33歲男子患甲狀腺晚期癌 醫生用“替身”幫他精準篩選靶向藥物
2025-07-09 14:05
來源: 深圳新聞網
人工智能朗讀:

深圳首例!33歲男子患甲狀腺晚期癌 醫生用“替身”幫他精準篩選靶向藥物

深圳新聞網2025年7月9日訊(記者 劉夢婷)得了晚期甲狀腺癌,沒有辦法手術了,真的就沒救了嗎?其實,在腫瘤精準治療領域,只要找對方法,都可能改寫生命劇本。

近日,記者從北京大學深圳醫院(以下簡稱“北大深圳醫院”)獲悉,該院乳腺甲狀腺外科利用類器官培養和藥敏實驗,為一名局部晚期甲狀腺癌患者培養腫瘤“替身”,精準篩選出高敏感度的靶向藥物進行治療,讓鴨蛋大的腫瘤變小,并進行了切除,成功破解了晚期甲狀腺癌的治療之困。據悉,北大深圳醫院也是深圳首個開展晚期甲狀腺癌類器官培養和藥敏實驗的醫院。

image.png

東莞33歲男子失業后查出晚期癌

33歲的馬強(化名),在東莞一家工廠上班。今年初,工廠毫無征兆地宣布倒閉。失去經濟來源的他,上有老下有小,面對每月巨大的家庭開支,常常夜不能寐。一天,馬強在凌晨驚醒,嗓子疼、呼吸變得越來越困難。家人嚇壞了,趕忙將他送到了當地醫院急診科。

CT檢查發現,他頸部左側有一個巨大甲狀腺腫瘤,直徑達到了6cm,幾乎有鴨蛋大小,而且腫瘤侵犯了頸部肌肉,氣管,食管和頸部大血管。

“手術風險大,就算切了也容易復發,靶向藥太貴,效果還不一定好。”當地醫生說。盡管手術難度高且難切除,放化療不敏感,但他未放棄求生希望,多方打聽到,北京大學深圳醫院對疑難甲狀腺癌的診療經驗豐富。

于是抱著一絲希望,他來到北大深圳醫院乳腺甲狀腺外科。接診的李朋副主任醫師發現鴨蛋大的腫瘤把氣管壓迫成了一個窄縫,侵犯了頸部肌肉、氣管、食管和頸內靜脈,同時可見頸部淋巴結多發轉移,初步診斷為“局部晚期甲狀腺癌”。

image.png

手術風險高,醫生拿出了“秘密武器”

甲狀腺癌常被認為是一種“幸福癌”,因為相比其他惡性腫瘤,它的惡性程度低、整體預后較好、治愈率高。

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甲狀腺癌5年生存率已經由84.3%(2003-2013年)提高到92.9%(2019-2021年)。但仍有約5%的晚期甲狀腺癌治療效果不佳,其死亡率達到50%。這類晚期甲狀腺癌患者常面臨無法手術切除、碘治療無效及放化療不敏感等問題,治療的手段少。

“我還能做手術嗎?”馬強問。

“直接手術的風險很高。”李朋給出了同樣的答案。不過,還是有手術的機會,“先用靶向藥物治療,讓腫瘤‘變小’,給手術創造機會。” 

近年來,隨著靶向藥物治療的興起,為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帶來了更多生存的希望。靶向藥物像配備了GPS的“精準導彈”,通過識別癌細胞特有的“身份標簽”——突變基因或異常蛋白,也就是“靶點”,鎖定目標,進行精準打擊。

李朋介紹,傳統靶向藥物的選擇主要依賴腫瘤基因突變類型和醫生經驗,但不夠精準。有些基因突變無藥可選,有些基因突變有多種藥物備選而產生選擇困難,有些藥物甚至反而促進腫瘤生長。

根據目前的臨床治療指南,針對晚期甲狀腺癌也有不少靶向藥物選擇,但并不是每種藥物都適合馬強。“針對甲狀腺癌為多基因突變,抑制一個靶點可能激活其他通路,效果適得其反。”李朋說。

那怎么辦?李朋拿出了乳甲外科最新的“秘密武器”——腫瘤類器官培養+藥敏實驗。

image.png

用癌細胞養個“替身”,精準篩選治療藥物

“類器官”就是用病人的腫瘤細胞在體外環境下培養出來的迷你版腫瘤。它和病人體內真實的腫瘤在結構、特性和對藥物的反應上幾乎一模一樣。因此,“類器官”,即類似組織器官,也常被稱為“微器官”。

通俗地講,腫瘤類器官藥敏實驗,就是拿癌細胞養出個“替身”,再拿各種藥物做測試,“攻擊”癌細胞,看哪個最管用。

相關臨床研究顯示,經過連續傳代的腫瘤類器官仍保持與原始腫瘤組織的形態學一致,病人來源的類器官與對應病人臨床療效的總體一致率達到80%以上。面對多基因突變的腫瘤,基因檢測和經驗性用藥的有效率僅20%,而類器官藥敏實驗將有效率大幅提升。

腫瘤類器官是最近興起的一種細胞生物學界和臨床醫學最熱門的前沿技術之一,正逐漸被推薦為臨床指導個性化用藥。

北大深圳醫院乳腺甲狀腺外科李朋醫生團隊致力于甲狀腺癌類器官研究已經6年了。2021年,團隊核心成員陳棟博士在國際期刊上首次發表了甲狀腺癌類器官模型文章。

image.png

團隊已經建立超過100例的甲狀腺癌類器官樣本庫,包括分化型甲狀腺癌、甲狀腺髓樣癌、甲狀腺未分化癌、甲狀腺癌淋巴結和肺轉移模型等。這些模型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尤其在個性化治療、藥物篩選、新輔助治療評估以及基礎研究等方面,利用腫瘤類器官藥敏實驗篩選敏感靶向藥物指導臨床治療,就是北大深圳醫院推進臨床和科研一體化的生動實踐。

3個月治療,腫瘤從“鴨蛋”縮成“雞蛋”

李朋醫生團隊啟動了腫瘤類器官培養+藥敏實驗,幫馬強精準篩選靶向藥物。他也成為深圳“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在超聲引導下,他們對馬強進行了腫瘤穿刺,獲取了三份樣本。第一份進行常規細胞病理檢查,第二份進行多基因檢測,第三份進行甲狀腺癌類器官培養。

很快,細胞病理結果回報,馬強的甲狀腺乳頭狀癌伴雙側頸部淋巴結轉移;基因檢測顯示,存在BRAF-V600E基因突變;類器官藥敏實驗提示,馬強的腫瘤對多納非尼(靶向藥物)高度敏感。

類器官藥敏實驗的結果出乎李朋的意料,但他很興奮,“篩選出的這種靶向藥物是當前臨床中相對比較少會用到的,如果僅憑基因檢測和經驗選擇用藥,我們很可能不會選擇這種。”

image.png

幸運的是,馬強在接受3個月多納非尼治療后,奇跡逐漸顯現,腫瘤負荷的血液指標下降明顯。復查頸部CT顯示,腫瘤從一個“鴨蛋”縮小成一個“雞蛋”,最長徑較前縮小1.5cm,短徑較前縮小0.5cm,氣管壓迫減輕,頸部多發淋巴結轉移也較前縮小。

“‘包’消了,呼吸也通順了!”馬強摸著脖子說道。

“腫瘤縮小后,氣管和腫瘤之間就有間隙,手術完整切除腫瘤的成功概率就有了。”李朋說。尤其是CT顯示腫瘤內部密度和血供明顯減低,這說明腫瘤活性在下降,為后續手術創造了條件。

類器官藥敏實驗,為晚期癌患者帶來希望

根據靶向藥物治療效果,李朋團隊幫馬強制定了甲狀腺全切和雙側頸部淋巴清掃的手術方案。雖然腫瘤縮小了,但手術風險依然存在,一是腫瘤與喉返神經關系密切,如果損傷就會導致聲音嘶啞;二是4枚甲狀旁腺如米粒般隱藏在甲狀腺周圍,如果有損傷就會出現手足麻木。

手術當天,李朋醫生團隊憑借豐富經驗,精準分離腫瘤與氣管、喉返神經和甲狀旁腺的粘連,完好地保護了喉返神經和甲狀旁腺,并完整切除雙側甲狀腺及頸部轉移淋巴結。經過5個小時的鏖戰。成功切除了甲狀腺,且頸部一共清除123枚淋巴結,其中有17枚轉移。術后病理顯示為,甲狀腺乳頭狀癌。

image.png

令人欣喜的是,手術后馬強沒有出現聲音嘶啞、手腳麻木和出血等并發癥,術后第5天順利出院。

出院后,馬強經過一段時間的口服甲狀腺素片抑制治療、靶向藥物治療和碘治療后,門診復查顯示,各項指標非常正常。此外,他還順利找到新工作,開啟了新的生活。

腫瘤類器官技術指導下的精準靶向治療,破解了傳統靶向治療依賴醫生經驗或單一基因檢測用藥困局,不僅為腫瘤患者提供了精準的治療選擇,還避免了傳統靶向藥物“盲目試藥”,讓治療少走彎路,為晚期甲狀腺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據了解,北大深圳醫院是深圳首個開展類器官藥敏實驗指導晚期甲狀腺癌精準治療的醫院,標志著醫院針對晚期甲狀腺癌的個體化精準治療邁入了新階段。

[編輯:張玲 馬丹] [責任編輯:黃春才]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欧美精品免费专区在线观看,欧美无遮久久精品电影,精品精品男人的天堂国产
中文字字幕在线中文字在线看 | 麻豆亚洲福利电影 |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第一页 |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境外资源 | 日本免费看片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