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6月26日訊(記者 張金)在石井街道金田路151號,一座占地1700平方米的三層建筑宛如一顆璀璨明珠,熠熠生輝,這便是石井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它憑借“廣東省特級文化站”的金字招牌,肩負起理論宣講、文化傳承、教育惠民等重要使命,在基層大地譜寫著動人的文明篇章。
多元空間筑陣地,思想引領潤心田
實踐所秉持“群眾在哪里,陣地就建到哪里”的理念,精心打造了由理論宣講室、市民教育室等11個功能室構成的“文明實踐矩陣”。圖書閱覽室2.4萬余冊藏書琳瑯滿目,科普宣傳室涵蓋愛國主義、航空科學等多個主題內容,文化活動室集演出與培訓功能于一體,共同為居民構建起便捷的“15分鐘文明實踐生活圈”。自啟用以來,這里已累計接待群眾超11萬人次,成為居民“抬腳就到、推門即入”的溫馨“文明會客廳”。
強大的陣地背后,是一支活躍的志愿服務隊伍。實踐所構建起“1+4+10”志愿服務體系,1支街道級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總隊發揮引領作用,4個社區志愿服務小隊深耕基層,理論宣講、文化惠民、科普教育、網絡安全等10支專業分隊精準發力。這支3200余人的“文明輕騎兵”,年均開展志愿服務“六進”活動2000余場次,用“志愿紅”繪就基層治理的最美底色,讓文明之花在基層處處綻放。
在“新時代大講堂”,一場場創新的理論宣講活動精彩上演。“三講模式”別具一格:領導干部講政策,為群眾答疑解惑;黨校專家講理論,為群眾指明方向;百姓名嘴講故事,讓理論更接地氣。通過“理論+文藝”“宣講+互動”等鮮活形式,黨的創新理論被巧妙轉化為詩歌朗誦、情景劇等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作品。每年約50場活動參與群眾1600余人次,真正讓黨的聲音“飛入尋常百姓家”,滋潤著群眾的心田。
文化滋養添活力,品牌活動亮名片
文化的滋養為實踐所增添了無限活力。打造的“公益藝術課堂”,年均惠及來深建設者子女、銀發群體等1800余人次,書法、古箏等普惠課程深受歡迎。非遺傳承實踐課程讓青少年與傳統文化零距離接觸,10支群眾文化團體在專業引領下蓬勃發展,形成了“專業引領+群眾共創”的生動局面,推動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實踐所創新建立“群眾點單-實踐所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的服務機制,精準對接群眾需求。針對來深建設者子女開設暑期“候鳥課堂”,為銀發群體定制智能手機應用培訓,面向青少年推出漫畫系列培訓課程。自建成以來,累計開展公益藝術培訓超1200期,惠及群眾1.5萬人次,真正實現了“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持續擦亮文化名片。“客韻悠揚”民俗文化季、“茶文化走進金龜古商道”文化節等特色IP深入人心;原創作品《幸福山歌》斬獲省級銀獎;“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場場爆滿,春節麒麟舞動、端午非遺點茶、中秋詩詞雅集……精心策劃的文化發掘活動同樣反響熱烈,2023年客家文化攝影展吸引3000余人次,非遺游園會單日參與超800人,形成了“季有主題、月有亮點、周有活動”的文化盛景,讓群眾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感受到文明的魅力。
展望未來,石井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將繼續以文化滋養構筑群眾精神坐標,以創新實踐書寫基層治理答卷,以赤誠為民繪就幸福生活畫卷,為“創新坪山、未來之城”的建設注入更加澎湃的文明力量,讓文明之花在基層綻放得更加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