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系列新聞發布會。(視頻)
深圳新聞網2025年6月19日訊(記者 朱佳若)6月19日,深圳市舉行第二場深入推進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系列新聞發布會。深圳市政協副主席、福田區委書記、河套發展署黨組書記黃偉在發布會上透露皇崗口岸重建工程進展,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跨境樞紐,新皇崗口岸歷經6年重建,將于2025年底基本完成建設,2026年正式投入使用。這一工程不僅是深港基礎設施“硬聯通”的標志性項目,更是兩地規則銜接、民生融合的“試驗田”,為大灣區建設注入新動能。
通關效率躍升,5分鐘跨境直通重塑灣區生活圈
新皇崗口岸最大的亮點在于通關模式的革命性升級。重建后,口岸將全面推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模式,取代原有的“兩地兩檢”流程。旅客只需一次上下車、一次排隊,即可完成深港雙方查驗手續,通關時間從平均30分鐘大幅縮短至5分鐘,實現“排一次隊、查一次證”,大幅減少人員滯留和擁堵風險。
據深圳市政協副主席、福田區委書記、河套發展署黨組書記黃偉介紹,新口岸聯檢大樓采用多層立體化設計,高峰期日通關能力可達20萬人次,遠期規劃提升至30萬人次。同時,口岸與深圳地鐵7號線、香港北環支線等5條軌道線路無縫銜接,形成“軌道+口岸”的立體交通網絡,進一步強化灣區“1小時生活圈”功能。
功能重構,從貨運樞紐到科創門戶的轉型升級
作為我國首個實行24小時旅檢通關的陸路口岸,皇崗口岸在重建中實現了功能定位的歷史性跨越。新口岸取消貨運貨檢功能,轉型為“口岸綜合服務+國際科技服務”雙核樞紐,成為河套合作區“一區兩園”布局的“中心服務樞紐”。
通過釋放原貨運區域50%以上的用地,新口岸為科研設施和產業空間拓展提供充足載體。規劃中的國際協同創新區總建筑面積達180萬平方米,重點布局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材料等前沿領域,打造“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全鏈條創新生態。深港兩地政府已成立聯合專責小組,推動科研設備、數據、資金等要素跨境便捷流動,助力河套合作區建設世界級科研樞紐。
民生配套升級,國際人才社區賦能人才安居樂業
新皇崗口岸東北側將同步建設18萬平方米國際人才社區,配套國際學校、國際醫院及高端商業設施,形成“15分鐘生活圈”。社區規劃注重國際化與本土化融合,既引入香港優質教育資源,又保留深圳創新創業基因,為海內外人才提供宜居宜業環境。
此外,口岸周邊將構建智慧化服務體系,包括多語種導引、無障礙設施、跨境支付系統等,提升服務便利性。深港兩地還計劃開通“灣區夜間直通車”,串聯香港啟德體育園、深圳機場等樞紐,滿足大型活動跨境交通需求,護航大灣區夜間經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