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6月6日訊(記者 趙文碩 閻思遠 實習生 賀子淇)近年來,深圳不斷完善“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的體制機制建設,通過創新機制和多元實踐,積極開發社會協同的新課程、引入頭部企業共建創新實驗室、邀請各行各業社會精英授課,讓教育不再是一家的獨奏,而是多方的共鳴。
深圳市政協委員,科協界別召集人,深圳醫學科學院黨委副書記,深圳灣實驗室副主任張欣豪。
面向未來,我們該如何持續優化協作,為孩子的成長提供更堅實的支撐?2025年6月5日,深圳市政協第110期“委員議事廳”邀請6位政協委員及專家,圍繞“打造家校社協同 育人教聯體”主題展開深度討論。
“今天我們在實驗室里點燃的好奇心,可能就是明天改變世界的火種。”深圳市政協委員,科協界別召集人,深圳醫學科學院黨委副書記,深圳灣實驗室副主任張欣豪表示,教育工作同樣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推動高端科研資源轉化為基礎教育的養分,打破資源壁壘,開闊學生視野。
活動現場。
張欣豪指出,當前社會力量參與教育事業仍存在機制性堵點。一方面,科研工作者本職工作繁重,投入教育事業的時間精力有限;另一方面專業術語晦澀難懂,教學轉化不足,導致科普效果大打折扣。
張欣豪建議家校社協同教育,要對社會參與力量給予激勵措施,如對參與的專業人士提供評價體系支持、給參與的企業提供適當的稅收優惠;建立平臺,用信息互通聯動家校社資源,提升教聯體的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