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聞網2025年3月18日訊(記者 劉夢婷 唐麗玲)又到一年“食春季”,各類春鮮陸續上市。今年,首次上線商超平臺的板藍根青菜一經“登場”便迅速俘獲了大批消費者的心。盒馬全國春菜采購負責人金漢濤表示,板藍根青菜今年首次通過盒馬大規模上市,目前,日均銷售量同比上市初期增長了300%。
“菜籃子”一端連著田間地頭,一端連著餐桌。對于食材新鮮程度無比“挑剔”的廣東人而言,如何打動他們的胃,答案不攻自破——必定是讓饕客們在最短的時間內享用到田間的新鮮。日前,記者來到了位于云南省曲靖市陸良縣的板藍根青菜種植基地,開啟一場“鮮味”溯源之旅。
田間競速:搶“鮮”接力“第一棒”
“最初一公里”是農產品流通的起點,也是冷鏈物流建設的重點。鮮活農產品必須在一定溫度下保存,才能抑制呼吸作用從而減少損耗。
春日的云南空氣中帶著一絲清冷,陽光好得晃眼。“云南的優勢就在于冷涼的氣候、白天夜晚溫差大、日照時間長、病蟲害不多,蔬菜口感甜脆,且全年可種,能實現多季采收。” 參與研發的華中農業大學教授葛賢宏告訴記者,2021年,板藍根青菜獲得國家專利后,開始走出實驗室,在全國尋找適合的環境試種。這一過程,花了3年多。
清晨7點,在板藍根青菜種植基地,種植農人們穿梭在田間地頭,他們手法嫻熟,迅速又利落地將一棵棵成熟飽滿的板藍根菜采摘下來,以兩葉一芯為標準,按照25-30厘米的長度,配備統一的專業修剪工具,保證菜品質量,從而提升食用體驗。農戶們要趁著太陽直曬前,按照盒馬訂單量完成采收。
“今年附近的土地基本在種植板藍根青菜,相比以往種植的菜心和小蔥,收益更高”,就近工作的農戶徐阿姨樂呵呵地說。
經農人采摘下來的菜,被碼得整整齊齊地擺放在筐中,而筐中早已鋪好的吸飽水的棉布是用來為蔬菜“鎖鮮”的。之所以需要這道工序,是因為葉菜采摘以后仍然可以生長,溫度會持續升高。而切面接觸濕物之后很容易冷卻保鮮,便于銜接后續的冷鏈運輸。
物流脈動:織密運輸網絡一路搶“鮮”
當地農戶“老張”和弟弟都加入了板藍根搶收的工作。“老張”負責開車,弟弟負責搭手,將一筐筐的鮮菜裝車運至附近幾百米的冷庫,進行預冷,使得青菜從內到外降溫,進入休眠狀態,從而保障最佳口感。一車120件蔬菜,每件5-6公斤,兄弟倆平均一天要裝7-8車。
“從地里采摘開始,板藍根青菜就開始了與時間賽跑。”基地負責人卜豐原介紹,因為葉菜容易脫水,對保鮮有嚴格的要求,為此基地還專門訂購了一臺真空預冷保鮮機,經過半小時至一小時左右的預冷處理,蔬菜的溫度會快速降至0℃。相較于傳統的冷庫降溫方式,這臺機器的加入,能使得整個預冷時間縮短10小時。
經過2小時左右的低溫裝箱處理,青菜會被裝進專屬的冷鏈車,全程保持在0-4℃,運往全國各地的盒馬大倉,72小時以內就能到達終端。到達華南地區的廣東,僅僅需要23個小時。
從實驗室到餐桌:板藍根青菜今年上市“火了”
據了解,板藍根青菜是華中農業大學國家油菜工程技術中心歷時17年研發出的新型蔬菜,由菘藍(板藍根)和甘藍型油菜雜交而成,該品種編號為“菘油1號”。參與研究的華中農業大學教授葛賢宏表示:“在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將板藍根里的抗病毒成分導入油菜,獲得的蔬菜不僅口感清甜,還具有與板藍根類似的抗病毒、抗炎、免疫調節的特性。”21年獲得國家專利后,板藍根青菜開始走出實驗室,在全國尋找適合的環境試種。
作為創新品種,板藍根青菜從實驗室走向百姓餐桌,經歷了異常艱難的一段路。
從2021年開始在云南地區的試種,足足經歷了三年時間的“打磨”,在今年1月,板藍根青菜才首次通過盒馬大規模上市。
“早在去年春天,盒馬就在嘗試把板藍根青菜推向市場,但是因為產量和品質不穩定,銷量并不理想。”盒馬全國春菜采購金漢濤表示,一年來基地不斷調整種植方式,讓產量更加穩定,同時根據盒馬消費者的反饋,也給源頭基地建立起一套種植、采收標準。
卜豐原介紹,從菜薹的長度到葉子顏色,盒馬都有嚴格要求,這倒逼基地不斷提升種植技術。他舉例說,盒馬要求菜薹不能空心或者發黃,后來發現因為菜薹缺水造成的,經過調整肥水比例,漸漸解決了問題,使得產品擁有更好的口感。
經過三年在云南地區的試種,今年1月,板藍根青菜首次通過盒馬大規模上市,因其營養豐富、口感甘甜,快速贏得消費者認可。如今,板藍根青菜的種植基地已經遍布西雙版納、大理、曲靖等市州,合計種植面積超過4000畝,畝產值達到7000元。隨著銷量不斷提升,云南各地的種植面積將有望擴展到1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