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時常通過“鏡子”,觀照自身之得失。歷史,如同一面“鏡子”,可以觀照自身的缺點和不足,總是在特殊的時刻給人以心靈的啟迪和成長的幫助。東漢思想家荀悅《申鑒》有言:“君子有三鑒:鑒乎前,鑒乎人,鑒乎鏡。前惟訓,人惟賢,鏡惟明。”唐太宗將這三面鏡子延伸實踐到治國理政上,創造了后世贊譽的“貞觀之治”。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機制化,是戰略考量,也是歷史經驗。踏上新的趕考之路,廣大黨員干部要從這“三面鏡子”中汲取經驗智慧,明鑒于史、明鑒于人、明鑒于鏡,常以“三鏡”照初心,在砥礪前行中努力實現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鑒乎前: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不可不監于有夏,亦不可不監于有殷。”“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前事”的歷史,蘊含著無盡寶藏和智慧。以前事為明鑒,可以吸取其失敗的教訓,教育我們規避風險、趨吉避兇、少走彎路。面對百年變局,挑戰和風險無處不在,必須要堅持以史為鑒,開創未來。要牢記“不盛則衰,不進則退”規律和“落后就會挨打”訓誡,居安思危、常懷遠慮,保持“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清醒,乘勢而上向新征程、新目標進軍。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要牢記“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古訓,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勇于自我革命,跳出“其興也勃焉,其滅也忽焉”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不斷深化和探索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和實踐,永葆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鑒乎人: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唐太宗李世民常常以魏徵為人鏡來防止自己犯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世人常常以岳飛為榜樣、以秦檜為反面,警示自己要保持節操做忠貞之士。古人以不貪為寶,有子罕拒玉、楊震拒金的堅持,有一錢太守、一貧如此、兩袖清風的堅守,還有羊續懸魚、陶母退魚、公儀休魚不受魚的廉魚文化;今有“作官即不許發財”的吉鴻昌、無私奉獻的焦裕祿、“六親不認”的牛玉儒,榜樣如璀璨明星熠熠生輝。以他人為明鑒,可效法其人賢德、行其正知、去惡行善。因此,以人為鏡,就要汲取他人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時刻保持謙虛姿態、樹立學習意識,向先烈學習、向英雄學習、向前輩學習、向榜樣學習,爭做忠誠、干凈、擔當的新時代好干部。要扣好廉潔從政的“第一粒扣子”,發揮好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有利法寶,經常咬耳朵、扯袖子、紅紅臉、出出汗,夯實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洪流中踔厲奮發、勇毅前進。
鑒乎鏡: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鏡為明鑒,可觀己行缺、端正衣冠、正己之貌。外部的妝容尚有鏡子可以觀照,而內心的雜垢,需要通過自我反省才能達到。“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古往今來,但凡成就大事者,無不是以嚴以律己、躬身自省來實踐。我國自古有“吾日三省吾身”的教誨,也有“閉門常思己過”的告誡。古之圣賢都強調自我反省、自我剖析,以清思想之垢、革行為之弊,做到思想不染塵、言行不逾矩。共產黨人也有這種覺醒,周恩來總理稱:“要把思想改造看成像空氣一樣,非有不可。”陳毅元帥講:“中夜嘗自省,悔愧難自文。還是鼓勇氣,改正再前行。”這些典故無不說明,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往往是危險的前兆。只有勤拭內心之鏡,才能正確的審視自己、真實地發現自己、從容地面對自己、更好地完善自己。奮進新征程,不妨多些聞過則省的自覺,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欲害”、常破“心中賊”,以內無妄思保證外無妄動,以壯士斷腕、刮骨療傷的決心和行動,永葆肌體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晉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