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丨李強
愛拼的深圳,這次又拼了。
為持續擴大內需、促進消費,鼓勵市民留深過節,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統籌”,從4月28日起,深圳向消費者陸續發放5億元消費券,更好滿足市民購物、美食、旅游等消費需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促進各類消費有序恢復。
消費是穩市場、保增長的“壓艙石”。經濟運行是從消費到生產到分配再到消費的循環鏈條,消費減少會導致生產不足,收入下滑,進而消費被抑制。一個地方經濟韌性強不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消費熱不熱、需求旺不旺。
深圳市民的消費熱情被一“券”點燃。僅以蛇口一家潮汕小吃店為例,消費券一出,門店的人流量明顯提升,“五一”假期開始日銷量就翻了6倍。除了開啟“買買買”模式,市民參展、觀影的熱情也逐步高漲,“五一”假期前兩日票房排名在全國城市中排第一。文化消費券激發購書熱情,市民盡享假期閱讀時光;新增購車指標+“以舊換新”補貼,市民購車欲望強烈;購置補貼落地,促進消費帶動生產……消費熱情一觸即發,市民口袋里有錢,也愿意花錢,消費潛力巨大,這是看得見也摸得著的“韌性”。
“沒有需求,就沒有生產。”“一切需要的最終調節者是消費者的需要。”市民之所以“買得歡”,說到底在于對“深圳制造”產品“瞧得上”“用得著”。深圳發放5億元消費券的種類安排上,除了發放餐飲和文旅等消費券,促進實體消費回補,還通過在電商平臺設立“深圳優品專區”,推廣“深圳制造”產品,帶動終端消費和工業制造的雙重發展。市民的“買買買”,凸顯對本土優勢產業產品的認可,生產出來的東西順利通過市場的檢驗,贏得市民的青睞,這就說明產業布局、產業鏈條、生產工藝、產品形態等諸多方面精密緊湊,具有核心競爭力。而一個地方經濟韌性強不強,說到底要靠產業和產品說話,要靠核心競爭力說話。
沒有經濟運行的“穩”與“進”,又何以有韌性的“強”與潛力的“大”?但要想實現高水平上的穩,要想“穩”得精彩,“進”得漂亮,就必須一次次地拼,任何地方的“穩與進”都是干出來的。
又一次的拼,只是深圳“拼了”的一個縮影。3月25日,深圳發布惠企紓困“30條”,以一攬子政策有效應對疫情沖擊,以超常規舉措充分提振市場主體信心;4月7日,深圳發布《支持金融企業發展的若干措施》等金融政策“組合拳”,支持力度再加碼,覆蓋范圍再擴展;4月9日,深圳再推壯大市場主體“30條”,旨在讓市場主體“生得快”“育得多”“長得大”;截至目前,深圳已公布26個部門70多個咨詢電話,發布了政策解讀的“百問百答”……在“穩與進”的行進之路上,我們最想看到的就是“拼”。在很大程度上,“拼”了就是“穩”了,就是“強”了,就是“大”了。
面對國內外環境復雜性不確定性加劇、國內疫情多發的復雜形勢,愛拼的深圳更加奉行“愛拼才會贏”,永葆“創”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在阻擊本土疫情、支援香港抗疫、保障城市平穩有序運行三重任務壓力之下,克難前行,實現平穩開局,全市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統籌”成效顯現。
從“雙鏈”和“戰新”看“進”的基本盤,從投資和改革看“進”的潛動能,從消費和就業看“進”的發力點,從紓困和應變看“進”的聚合劑,從“雙區”和“雙改”看“進”的主基調,深圳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產業結構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方興未艾,深圳將在做好“雙統籌”、奪取“雙勝利”中不斷夯實經濟的韌性。
經濟強韌性和發展大潛力是一次次拼出來的。感受深圳經濟韌性,我們更加堅信:愛拼才會贏,愛拼一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