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提高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同樣提出,要“迎接數字時代,激活數據要素潛能,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近日,《“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進一步指出,要“構筑共建共治共享的數字社會治理體系”,優先推動基層治理等領域信息化專項行動,優先開展基層智慧治理能力提升行動,讓人民群眾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到2023年,基層智慧治理規劃、政策和標準規范更加完善,數據資源整合取得明顯成效,支撐基層社會治理水平大幅提升;到2025年,精細化服務感知、精準化風險識別、網絡化行動協作的基層智慧治理體系基本建成,有力支撐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持續深化黨建引領。提升基層治理能力,關鍵要進一步深化黨建引領,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健全基層治理黨的領導體制。深化基層機構改革,持續完善黨建引領的社會參與制度,堅持黨建帶群建,更好履行組織、宣傳、凝聚、服務群眾職責。《規劃》強調要進一步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在基層政權建設、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中的應用,提升基層黨建服務管理水平,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
加強基礎數據共享應用。打破各部門間數據壁壘,加強數據互聯互通,提升數據利用效率,充分結合基層網格化治理要求,以群眾現實需求為導向,實現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路,切實提升群眾幸福感。《規劃》中指出,要加快打造智慧社區,充分整合民政、衛健、住建、應急、綜治、執法等部門系統基層入口,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治理平臺。
完善基層共治體系建設。新時代下基層治理不能僅僅依靠政府部門,要充分吸納社會力量,利用新時代新技術手段,不斷完善基層志愿服務制度,大力開展鄰里互助服務和互動交流活動,更好滿足群眾需求。《規劃》中指出,要暢通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志愿者在線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和服務的渠道,大力拓展社會資源線上參與公益慈善途徑,促進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