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中央網信辦開展了為期1個月的“清朗·2022年春節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重點整治網絡暴力、散播謠言等問題。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部分網民逾越道德底線,觸碰言論紅線,給他人和社會帶來嚴重危害。
網絡暴力是指通過網絡誹謗、“人肉搜索”、網絡騷擾等形式實施的一種侵權行為。因網絡虛擬性和匿名性特性,常常讓用戶忽略道德準則和法律法規,抱著“法不責眾”的心理引導事件走向。一些不良用戶甚至利用網民獵奇心理搭建“漲粉”“博流量”的利益鏈條。此外,當前信息發布平臺尚未明確事先審查義務,事后救濟的處置方式極易讓受害者在公開的排斥和攻擊中喪失自尊,陷入羞恥感,在被迫遭受、孤立無援的狀態下無力反抗,無形中助長了“網絡噴子”“網絡水軍”“鍵盤俠”的氣焰。
莫讓法律“缺位”,要對網絡暴力“嚴懲不貸”。在信息化普及的今天,網絡暴力實施成本幾乎為零,違法成本低、維權成本高,容易讓網民錯將網絡當成“法外之地”,一吐為快、放任自我。久而久之,口無遮攔、不負責任的網絡言論變成習以為常,甚至愈演愈烈,讓不少無辜網民受到攻擊。要規范公民網絡言論,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必須呼喚法律歸位,以“重拳”打擊不法行為,形成震懾和引導作用。今年兩會,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強調:“對侵犯個人信息、煽動網絡暴力侮辱誹謗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強調:“從嚴追訴網絡誹謗、侮辱、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等嚴重危害社會秩序、侵犯公民權利犯罪”。一系列舉措反映了我國整治網絡虛擬空間的決心,用正義的法律武器捍衛公民的合法權益。
莫讓平臺“失管”,要讓網絡暴力“無所遁形”。有時,網絡暴力帶來的效應與平臺利益走到了一起,利益相關方不惜推波助瀾,通過大數據推送、設置引戰話題等手段催生“互黑互撕”熱點。平臺作為提供輿論集聚地,在監管方面必然責無旁貸。一方面要落實好網站注冊登錄實名制管理,建立起言論可追溯機制,盡到健康用網的提醒告知義務。另一方面,要善于利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及時識別并攔截侵權、“網暴”信息。同時,要健全公開投訴舉報機制,對違反規范的網民給予應有的限制,將施暴者移交給有關機關處置,推動形成預防網絡暴力的合力。
莫讓道德“流失”,要使網絡文明“蔚然成風”。“不要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輕易作出評論,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網絡暴力說到底是部分網民思想道德素質不夠牢固,一有新聞事件發生,便一擁而上,用片面的信息胡亂猜忌,隨意發表自以為是的言論,嚴重違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扭曲了正確價值取向。殊不知,他們對真相的漠視、對他人的詆毀,可能都是讓當事人陷入絕望,走向自殺的導火索。2020年7月,浙江杭州一女子取快遞被偷拍視頻、捏造虛假信息,大范圍謠言和低俗評論嚴重影響當事人正常生活,蒙上巨大心理陰影。我們要引以為戒,引導網民敬畏真相,換位思考,擦亮去偽存真的眼球,樹牢捍衛真理的修養,不被網絡噴子的快感沖昏頭腦,以高度的道德素養,鑄牢“言由心生”的前提,攜手共建和諧向上的輿論環境。(李樂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