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與黨同心同德、與人民同向同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真情傾聽時代發展的鏗鏘足音,生動謳歌改革創新的火熱實踐。新時代文藝作品要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愿景,做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胸懷天地,植道人心,文藝作品應為社會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文藝作品應當充分發揮其社會效應,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近年來,《我和我的祖國》《長津湖》等紅色主旋律電影,以感人的故事、生動的情感和鮮明的導向,正逐漸成為“新主流大片”。新時代文藝作品要積極傳播社會正能量,傳輸正確的價值觀念與高尚的道德情操,抵制價值扭曲、浮躁粗俗、娛樂至上、唯市場化等不良風氣,以健康正確的價值觀念引導人,以崇德尚善的思想教育人,以積極樂觀的態度激勵人。
著眼于民,立足生活,文藝作品應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毛澤東同志曾說過:“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文藝作品作為豐富人民生活的重要媒介,應當聚焦人民,貼近生活。電視劇《山海情》《一個都不能少》等優秀影視作品,用小人物小故事折射大時代大變革,引發了強烈反響。新時代文藝作品應當從人民生活的關注點、興趣點、創新點出發,從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挖掘素材、尋找故事,既反映人民的心聲又引起情感共鳴,既再現人民的生活實踐又豐富精神世界,既寄托人民的美好希望又賦予奮斗前行的力量。
賡續傳統,以史鑒今,文藝作品應為中華民族傳承歷史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歷久彌新,這是今天我們強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文藝作品作為傳承文化、展現歷史的重要媒介,應當涵養深厚的文化情懷和歷史情感。文化之根,信仰之本,一方面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新技術新手段,把傳統習俗與現代文化相結合、把傳統美德與先進文化相融通,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陳出新,增強傳統文化的傳播力、生命力和競爭力;另一方面要立足正確的歷史觀,講好中國故事,讓人民在中華民族創業史、發展史中獲得精神鼓舞,升華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完善優良品格,培養浩然正氣。
緊跟時代,放眼未來,文藝作品應引領中華兒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文藝作品作為展現時代精神風貌、展望未來美好愿景的重要媒介,應當融入新的時代背景,化作踏上新征程的不竭動力。疫情期間,《在一起》《最美逆行者》等許多文藝作品不斷涌現并贏得好評,其原因就在于作品中不僅展現了偉大抗疫精神,更給予了群眾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力量。新時代文藝作品要把握時代大勢,呈現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核心,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引領人民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努力。
新時代是鑄就文藝高峰的時代,是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時代。文藝作品承載著人類的精神寄托,凝聚著人民的智慧力量。與時代同行、為人民抒情的文藝作品必將以強烈的思想性和藝術性,譜寫文藝事業高質量發展新篇章,擘畫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藍圖。(紀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