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務院深入推進跨省異地就醫費用直接結算政策的大背景下,據深圳市醫保局11月25日的發布數據,目前市內已有108家定點醫療機構上線普通門診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服務,且范圍還在不斷擴大,為患者異地就醫提供極大便利。深圳作為連續多年人口凈流入的一線城市,也是最年輕的城市,隨遷、務工、就業人口與日俱增,異地醫療基數大,異地醫保就醫成為廣大市民“急難愁盼”的關鍵問題。此舉的推進,不僅減輕墊支壓力,縮短結算周期,更是落實“病有良醫”、“老有頤養”民生幸福感的重要舉措,也同時映射出日益完備的深圳市醫療保障體系。僅近2個月,深圳市已著力于醫療保障,多措并舉,依托全國醫保平臺、完善社會監督機制、調控藥品市場價格、提供市民醫療便利,切實提升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滿足感。
一是異地醫保結算,疏通異地就醫“腸梗阻”。9月30日,深圳正式實現異地就醫門診直接結算,定點醫療機構不斷擴充,全面落實這一優化醫療保障公共管理服務的惠民政策。隨著實現異地結算不斷便利,解決了跨省就醫的梗阻性問題,讓異地來深群眾“小病懶得治,大病沒錢治”的觀念逐漸改善,全面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和醫療便民度。
二是透明比對藥價,根除藥品價格“白內障”。11月10日,深圳正式上線“醫保藥價通”,利用全市定點零售藥店醫保記賬數據,讓藥價實現“掌上查”,真正實現全面覆蓋、實時動態。藥價對比的實現不僅為市民查詢藥品價格提供便利,更完善了社會監督機制,倒逼藥店“內卷”,間接調控藥品市場價格,讓市民買藥更透明,用藥更安心。
三是集采力度加大,治好高價藥品“富貴病”。10月9日,國家統一集采的61個品種藥品在深圳落地,平均“打44折”,為參保人和醫療機構帶來極大利好,在降價不降質的基礎上擴選種類、加強供應、完善機制,顯著減輕群眾用藥負擔,給老百姓一份合理的“藥價清單”。而不斷完善對申報企業生產、供應、履約等情況的綜合評價體系,調研群眾需求、擴大集采種類,方能更好地為群眾謀利益,為社會創公平。
上醫治未病,不斷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固然為人群健康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健康深圳建設”更要以法治保障、機制創新、信息化建設為切入點,全面提升市民健康素養,完善慢病預防與監測跟蹤,為“健康中國2030”規劃打造深圳樣板,立足共建共享,實現全民健康。(黃荔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