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TBSI)院長張林發表演講。
站在中國與世界連接點上的深圳,經過三十多年狂飆突進式的發展,在社會風貌與城市文化上逐漸孕育出獨特的思想與行為模式,沉淀下屬于自己的精神氣質——“現實導向”的理性+“問題導向”的務實。全球都在關注中國的新模式、新常態,而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面對產業升級和城市文化凝練的需求,應探討構筑屬于自己的、面向未來的“深圳學派”。
開放、包容、理性、創新是深圳的特色。未來的“深圳學派”應該比肩“京派”和“海派”,成為獨具地方色彩的思想凝結核,為未來的發展指點方向,為精神的傳承點亮明燈。“深派”的底色是什么?其精神內核應該從什么地方去尋找?縱觀世界,硅谷灣區和深圳所在的粵港澳大灣區非常相似,而伯克利加州大學和斯坦福大學所開創的學術精神和學術流派,值得為我們所借鑒。
在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TBSI)過去三年的辦學實踐中,我們不斷地倡導“深圳學派”的精神,探索其核心要素。借此機會,把一些思考與讀者分享,并求教于方家。
昌盛的“深圳學派”,是深圳和粵港澳大灣區真正的內生活力
區域經濟體的活力來源于人才聚集。一個昌盛的“深圳學派”,可通過高校、科研機構、專業學會等組織,營造高水平人才匯聚的平臺,滿足人才對于思想共鳴、職業素養提升等層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具有中立性的學派可以培育和強化高層次人才對于專業共同體(Professional Society)的忠誠,這有利于同行業企業間的良性人才流動與競爭,保持區域產業的彈性和活力。
深圳被公認為“中國硅谷”,其發展模型與美國舊金山灣區高度相似。短短幾十年,從高科技工業園雛形到硅谷的崛起,“硅谷崛起”的本質是伯克利加州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兩所高校人才聚集、知識轉移、資本匯聚、技術轉化不斷正反饋和強化的過程,它引發網絡、半導體、互聯網、AI等領域一輪又一輪新興產業浪潮。
硅谷孕育了思科、惠普、蘋果、谷歌、Facebook等世界級企業,然而硅谷的真正成功并不是這些少數企業的壟斷,而是由一大批忠于行業發展的精英在助推和引導。一大批專業人才,匯聚在硅谷兩所高校周圍,不斷地強化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保持著對專業的敬畏。高水平人才在許多大公司之間的良性流動,推動整個行業的進步,并促進企業之間對高水平人才和新興市場的良性競爭。可以說,高校才是硅谷的“心臟”,通過不停地給硅谷各產業領域培育和輸送大量的創新型人才,營造以創新活力為精神內核的生態系統。
目前,暢行在發展高速路的深圳灣和粵港澳大灣區應如何營造這樣的生態系統以營造高水平人才聚攏的環境?我們認為,深圳高校的歷史使命,是通過高水平教育項目延攬人才并給予知識加持、聚攏,達到人才的臨界質量(Critical Mass)以期待聚變反應的發生,營造 “深圳學派”,帶動人類新硅谷的創生。
在這個思路的指導下,TBSI一直在不斷努力。今年9月,TBSI開啟了“全球技術創新雙碩士學位”的新在職碩士項目,這一項目由清華大學和伯克利加州大學共同設計,將于2018年啟動,面向全球招生,對象鎖定為創業企業家、高級技術人員及高技術投資人,學制為兩年,在伯克利和深圳共同完成。我們希望營造打通深圳和舊金山兩個灣區的企業領軍人才流動互通的生態系統,創造出新一代高水平教育項目,搭建先進技術與資本對接的平臺,為深圳灣和粵港澳大灣區注入創新人才的活力,使其成為區域創新驅動的引擎。
“深圳學派”應開創灣區經濟驅動的小閉環模型,推動基礎性科學研究
高校是國家和社會原始創新力的來源。在基礎研究和原始性創新方面,高校牽頭承擔了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一批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成功的關鍵,就在于能否實現創新驅動。五年來,面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需求,深圳市政府提出了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深圳學派以基礎創新、原始創新為精神內核,不斷探索高校、地方政府及企業密切合作共建的新模式,倡導三方資源共享,形成協調合作與產學研聯合的閉環機制。
在產業驅動的前提下,高校如何能始終堅持目光長遠的學術追求和原始創新是“深圳學派”需要探索和思考的問題。以斯坦福大學為例,1951年,時任工程學院院長的弗雷德里克·特曼決定在校園創辦“斯坦福科技工業園區”,邀請高科技企業入園創業,同時革新了教育理念,以授予終生職位(Tenure Track)的聘雇制度等措施激勵工業界頂尖校友回校任教。在園區創辦后,一撥又一撥的師生,帶著技術和研究成果走出校園創業。創業成功的師生又向斯坦福大學提供捐贈和資助。通過企業回饋基礎研究而形成了“灣區小閉環”的學術生態,大大支持了基礎科學研究的發展。這一依靠市場資源配置的財政模型,促進了高校與企業之間人才與技術的良性循環,并催生了一批在基礎研究領域的杰出科學家。
具有深遠影響的基礎研究需要穩健的經費模型來支持。在深圳因地制宜地創立高校發展新模式,需要借鑒硅谷灣區的經驗,依靠市場配置資源。深圳在過去30多年依靠市場資源配置獲得了發展動能,在經濟、社會等多個領域產生了巨大的活力和動能,為高等教育和高水平科研的跨越式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基礎。在面臨產業轉型升級、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歷史使命的當下,在深高校應通過與當地產業深度融合,形成清晰而穩健的經濟閉環模型,鼓勵原創性、基礎性研究以帶動地方產業升級,主動參與到區域科技創新的行動中。高校也應通過不同渠道與政府、企業等創新主體對接,促進資源重組和人才互補,實現教學科研、轉化生產的整體發展。
“深圳學派”的創生任重道遠。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隨著“深圳學派”的興起,必將有高水平人才聚集和創新思想的風云際會,這必將會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張林 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TBSI)院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