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ris
最近有媒體報道說90后都已經是中年人了,很多朋友跟著一起凄凄慘慘戚戚,半是自嘲,半是承認一個事實:我們的內心都已經不再年輕,不再無所顧慮。
開學后,由于Stern MBA瘋狂的日程表和高大上的宴會活動,朋友竟然開始說羨慕我是“精英”了。但在我等待offer的那段日子里,曾經心理非常不平衡。我恨自己年紀漸長;恨自己作為一個女生沒有太多選擇;恨自己想要的太多,但又沒法不那么貪心。
而放眼望去,每個人看上去都比我離世俗意義的成功更近。他們都有some where to go,而我似乎只是在原地踏步,給自己喊一些帶有“理想”“自由”的空洞口號,可內心并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我怕我人生中最好的時候已經過去了,然而我身在其中不自知,以為好時光還在前面。
我發現自己不再是小孩,是因為我發覺長輩已經老了。我外婆喜歡學英語,前幾天我喝抹茶加了椰糖,很開心,就教她coconut sugar。先教coconut,她知道可可,我說:可可加上nut就是椰子。但是不管我怎么教她,她始終堅持:可可,飲料,可可飲料……
外婆是一個無論何時都很體面的老知識分子,中學時帶她到學校去,老師都說她“腹有詩書氣自華”。四年級時她逗我教她英語,其實是為了讓我復習。當時的我一板一眼地教她,還很得意。而現在她再問我英語,我還是會教她,只是要重復好多次。隔幾個月,我微信上還會收到相同的問題。現在的她依然優雅美麗,但她的智慧被時間一點一點地奪走了。
而我有一天也會像外婆那樣老去,失去本來的體力和智力,只能無助地等待別人的幫助。這讓我覺得很可怕。
很多人都把人生比作一個旅程。旅行時,有的人把預算花在衣食住行上,不能委屈了肉體;有人寧可做背包客,把預算留給各種新鮮刺激的游樂項目。無論是哪種,每次旅行你真正能夠帶走的,只是那段時間中你的個人經驗。
人生是短暫的,最珍貴的資源不是金錢,而是時間。而人生和旅行一樣,唯一重要的是你主觀經歷的事件、情感、和感官體驗。如果用這種思路去想人生的話,短短七八十年的時間,有的人可能走遍了世界,有的人從出生到死都是停留在一個地方;有的人完成了百人斬的成就,有的人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有的人貧窮,有的人富有……這就像一個有分支的沙盤游戲,你的每一個選擇,都決定了你會有什么樣的體驗。而最終,沒有人有資格評價你的一生到底有沒有價值,只有你自己才明白你這一生過得到底值還是不值,有沒有浪費光陰。
昨晚和21歲就讀上MBA的印度小哥Aman談心,問起他21歲時的心態是什么樣的?他說他一心只想工作的事,如何申請、如何面試,根本沒有心思享受青春。回想我21歲,第一次出國獨自生活,在墨爾本度過了生日,在對新環境的新鮮感中不斷探索和試錯,迷茫又興奮。再看看Aman,23歲做banking,26歲做executive,30歲上福布斯,這樣的節奏簡直不叫青春。
并不是說一定要卯足勁頭往上爬,成為人生贏家,才算沒有浪費人生。而是你難得來人間一趟,你會想把它浪費在那些不美好、也不能讓你快樂的事物上嗎?
人生體驗是非常私人化的。在這趟旅程里,我們可以做任何事——只要你能承受結果。想到這一點時,我反而釋然了。在那么多評判維度里,在某一個維度的上升,也許換一個角度看只是在來回轉圈。你引以為豪的資歷,也許在另一個群體的眼里,反而是無法融入的把柄。那么何必執著于“上升”呢?在你的游戲里,你才是主角。每個人都是自由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但同時,我們都會認可一些所謂普世的東西:自由,平等,善良,財富,愛……但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價值觀區別,不在于認可的是什么,而在于認可的優先級。在金錢和友情之間,孰輕孰重?在自由和婚姻之間,孰輕孰重?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根據自己的優先級作出選擇。那么選擇什么,都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開學選課時,我提到對一門Innovation and Design很感興趣。學長說,選那干嘛?你每門課都是交了錢的,上點有用的課才是。我說,可是我就是好奇啊!你看,有的人選擇效率,有的人選擇好奇心,這并不矛盾,我們的軌跡還不是會交叉在這里,又會無限延伸開去。
回頭看看,我已經看過五大洲的風景,收集了三大盒徽章,完成了好幾個兒時的夢想。那些時光不能說無憂無慮,但的確是我人生中最好的日子。它就像壓箱底的寶藏,讓我無論遇到什么,都有經歷過美好的底氣。
總之,我現在已經不那么害怕了。
作者本科階段游學五大洲,畢業于美國弗吉尼亞大學。今年被紐約大學商業管理與電影制作雙學位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