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活,就業旺,經濟興,作為中國經濟中最具活力,又面臨最多風險的新生力量,小微企業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金融力量的保駕護航。今年11月的全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電視電話會議再次強調了金融機構服務小微,引導金融活水流向實體經濟的重要性。要將金融支持帶給更多新生企業,讓金融力量惠及更多領域、企業和個人,這就是“普惠金融”的核心。在江蘇,江蘇銀行已經成為踐行普惠金融的一支尖兵,先后兩次江蘇銀行作為江蘇省內唯一金融機構被銀監會評為全國服務小微企業先進單位。精準服務,高效運作,是江蘇銀行服務小微的經驗之談。
積少成多 針對產業群形成“集聚效應”
一直以來,輕資產、無抵押,小微企業貸款難似乎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特別是在市縣村鎮,企業、個人自認貸款“不夠格”,遇上問題很少找銀行,對銀行普惠金融產品也少有認知,更想不到那些原本主要服務于城鎮居民的“城商行”。“客戶是不會自己上門找貸款的,這就要求我們客戶經理把信息送到面前,把服務做在前面,提前積累好優質的意向客戶群。”江蘇銀行鹽城分行小企業部總經理王德志分享了他開展工作的“十六字方針”——“走進企業、看懂企業、讀懂企業、服務企業”。
鹽城地處于淮河以北,一直以來都是小企業集聚的區域,石油機械、汽車零配件加工、水產養殖等都是鹽城的重要產業群。瞄準產業集群,積少成多,是王德志拓展小微服務的另一妙招。王德志表示,他常用節假日半天時間深入各類園區、社區和市場為小微企業送金融知識。“開展‘三農’業務儲備工作,我們要求縣級支行儲備項目不低于5個(小微項目不低于3個)。”王德志介紹說,開展業務針對產業集群才能事半功倍,服務客戶,做出口碑,其他優質客戶自然靠攏。
截至2017年11月末,江蘇銀行服務的小微客戶達到了26740戶,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146億元,其中單戶500萬元以下小微貸款余額614億元,客戶數23162戶。
科技興邦 科技金融形成企業“幫扶帶”
科技金融一直是江蘇銀行小微服務的特色板塊,以“科技之星”服務初創型小微企業,以“成長之星”助力企業邁穩腳步,以“三板之星”、“人才之星”和“投貸之星”服務高價值客戶,多樣的產品為科技型企業提供了覆蓋發展全周期的金融保障。
“我們企業是輕資產運營的高科技企業,公司抵押資產不夠,大額貸款不敢想。是江蘇銀行工作人員兩次來我單位了解業務情況和出口情況,最終為我們設計了綜合授信450萬的科技金融方案。”蘇北創業領軍人才文成教授說。幾年前,他在鹽城創辦了江蘇漢印機電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數字化高速工業噴印機的自主研發。企業在不斷壯大的過程中遇到了資金不足的情況,談到江蘇銀行主動“雪中送炭”,他對每一個細節都記憶深刻。“江蘇銀行的客戶經理來我們公司不僅把業務情況問的很仔細,連我們的財務報表都讀的很認真。”深耕企業,做實前期調查,就是江蘇銀行規避風險的重要途徑。
e融先行 大數據下的精準服務
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的興起為銀行更廣泛更深入地服務中小微企業和長尾客戶提供了可能,江蘇銀行率先提出“打造最具有互聯網大數據基因銀行”的口號,并依托自主建設的大數據平臺,結合稅務、工商、法院、征信等數據率先在同業中創新開發了以“稅e融”“電e融”為代表的“e融”系列產品,著力打造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以“電e貸”業務為例,就是以中小微企業的電力使用、電費繳納的歷史記錄為主要依據,通過對企業用電數據進行分析挖掘,以企業用電情況佐證其生產經營情況,由江蘇銀行為規范經營、誠信用電的企業提供的純信用全線上貸款,具有“易辦理、省費率、長期限、高額度”等特點,是發揮電力大數據優勢,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小微企業的創新之舉。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手段滿足企業短期電費融資、周轉需求,對中小微企業而言,無須抵押擔保的信用貸款解決了其“融資難、融資慢、融資貴”的難題。
今年8月,江蘇仁航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就在江蘇銀行成功申請了30萬額度的電e貸。提及申請過程,仁航藥業總經理余總很有感觸,“平時我們申請貸款,從申請到放款支付短則一個月,多則兩、三個月,中間還要協調擔保之類的東西,提供各種資料,很是繁瑣。這次‘電e融’的辦理手續十分簡單,僅需要提供簡單的證件,在網上操作一下,就直接批了我30萬的額度,讓我直接交了電費。”
精準服務,高效運作,把風險控制在業務之前。江蘇銀行服務小微以敢想敢試之態,鍛造了一支業務強兵,踐行了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的社會責任。